洪武皇帝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同年九月,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明成祖时又设立文官、勋贵武将、宦官厂卫还有亲王守边,这四个互相牵制又互相支持的系统让大明能够较为安全的运转。
到了永乐靖难之后,亲王守边这块被被削去了。
而土木堡事变之后,勋贵武将也瘸腿了,土木堡之变前,皇权很强大,但在土木堡之变后,皇权开始衰微。
明朝时,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低级官员任免根本不需要向皇帝报告。就连高级文官任免,也是由吏部拟好,交给皇帝签字而已。
而现在不一样了,如果皇帝提出任免官员,必须要由内阁、六部附署才能生效。
这就好比皇帝的身体有点不舒服,不能自己直接叫来太医,而需要先通过太监再通过内阁批红,再由皇帝自己点头同意。
没有通过内阁的则视为无效中旨,六部有权拒不奉诏。明前期,皇帝还能决定内阁人员。但是到了明中后期,内阁人员完全由大臣们庭推选出,皇帝毫无办法。
以至于到了崇祯朝几乎就是文官内阁一枝独大的局面,内阁膨胀到这个程度,皇帝也只能通过宦官和厂卫制度来抗衡文官过于膨胀的权力。
可是掌握了教育权和舆论权的文官,宦官厂卫天生就处在不利的局面。
一个文、一个武。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文官可以动用士林的舆论权力,把宦官厂卫抹黑成鱼肉百姓的奸邪之辈。
而宦官本身具有的先天性缺陷,所以造成了平民对这些人的不理解和歧视。
明一朝,宦官厂卫和文官相斗几乎都是趋于下风,就算是一时占了上风,也是被抹黑成权阉当道的黑暗时期,最后被文官系统清算的。
但是宦官厂卫和这些文官不同,他们直接听命皇上,他们不在乎这些文官是忠还是奸,他们只在乎对自己的利憋,只在乎能否得到皇帝的信任。
厂卫就像是明朝时期的反贪局和国家安全局、情报局;和勋贵系统一样,是明朝皇帝用于压制明朝文官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在土木堡之战之后,明朝勋贵凋零,厂卫系统也遭受严重损失,再也无力压制日益庞大的文官利益集团,尽管后面几位明朝皇帝努力恢复厂卫,但由于勋贵系统缺失,无法像以往那样严密监视文官集团,导致文官利益集团不断败坏国事。
本已经被摧毁的厂卫系统,若再受到打压,就会导致皇帝对文官集团再无任何监控和压制力量。
厂卫一旦沦为“大汉将军”,就会彻底失去反贪、监视、情报收集等一切职能。
不论是专制政府还是民主政府,都不过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组织。只要是组织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无规则不成方圆。
每一个人都存在着私心,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尊重,官员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提拔,而宦官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皇帝的重视。
相比于文官,宦官则显得更加的忠心,因为毕竟是无根之人,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荣辱就是宦官的荣辱。
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附庸,等于是老虎身上的皮,借着老虎发威而已,皇帝宠着太监,而别人怕皇帝而不敢对太监动手。
这是一个生物链,宦官制约文官和内阁、内阁制约文官和皇上、皇上制约太监、内阁和文官制约皇上。
看起来很循环,很生态,却暗藏着许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