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等了半月,蔡瑜得知李傕已过潼关,而献帝等人尚距弘农百里,二者之间已不足九十里,至多十日之后,便是大战将起之时。
蔡瑜下令启程,继续追赶,七日后,抵至华阴,此时,已是十二月。
临近华阴时,贾诩说道:“董卓旧部段煨与我乃是同乡,其受董卓之命屯于华阴,至今已有四载,未曾离开华阴半步。
董卓之旧将多行烧杀劫掠之事,段煨不同,其率领麾下士卒于华阴屯田,从未劫掠百姓,并无大恶。若主公有招降之意,我可书信一封,或可使其降于主公,免去干戈。”
蔡瑜岂有不愿之理,人口难得,段煨一降,又能得不少士卒,此乃好事,当即便叫贾诩写下书信。
至华阴后,蔡瑜叫凌操领五千骑兵,先行一步去取潼关,又叫严颜领一万步卒,南下夺取武关,余者皆围于段煨屯兵之处。
段煨受董卓之令屯于华阴,本有万余兵马,后与杨定等人连战十余日,死伤小半,仅余五六千人,此时忽见数万大军围至,望之皆是悍卒,登时惊疑不定。
蔡瑜命人送贾诩书信与其,段煨看罢,恍然大悟。其见蔡瑜兵多,又有贾诩劝说,遂独自出营请降。
蔡瑜对段煨之举颇为赞许,与其在营外相谈,问及其与杨定战事之细情。
谈及此事,段煨极为自傲。
因行屯田之事,段煨麾下士卒不曾缺粮,战力不弱。正是因此,其方才敢以万余兵力独战杨定、杨奉、董承三部近四万兵马,更令三部折损逾万。
蔡瑜对段煨知之不多,听贾诩之言,又经与其一番详谈,倒是对其高看一眼,颇为赞许,遂命其领兵相随。
潼关距华阴不远,大半日便至,待蔡瑜到此,得知李傕留下千名士卒戍守潼关,而戍卒见凌操有五千骑兵,全无半点战意,皆降。
恰在此时,前方探马来报,李傕与献帝相距已不足十里。
蔡瑜闻言为之一振,命荀攸、贾诩领步卒据守潼关,其余诸将与蔡瑜一同领三万骑兵疾驰半日,缀在李傕身后三十里处。
李傕虽无远谋,却有领兵之能,一路放有探马追索献帝踪迹,此刻,只见其满面喜色,对郭汜、张济二人说道:“方才探马来报,天子便在前方数里之处,已不远矣!”
话说,张济又怎会在此?
原来,十一月时,张济与杨奉、董承生出龌龊,一怒之下,领兵返程去寻李傕、郭汜,欲与其合力攻打杨、董二人。
半途,张济便与李、郭相遇,遂携手同追献帝。
张济闻李傕之言,亦喜形于色:“论兵,杨奉、董承兵不过两万,李将军、郭将军与我却有三万余兵马,其兵不如我等多。论将,李将军、郭将军皆是名将,杨奉、董承乃鼠辈也,不足与我等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