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世易,河东河西。正如《故乡》所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陡遇路道变动,赶路人却也难免迷茫无措。
同一个冬日早晨,有的人在和煦的阳光下,温暖前行;有的人则仍深感寒风瑟瑟,勉力向前。
“张助理,今天怎么又是这么早就过来了呀,你还是积极认真呀”,张扬刚把摩托车在村委会停好,背后就传来打招呼的声音。
“城哥,现在不算早啦,都快九点啦”,张扬转头一看,原来是村委委员谢城,于是便扬起手、指了指手表,回应道。
“自从你来了村里后啊,村委的上班时间都被你搞乱套了哦”,谢城略有些埋怨地说道。
“我哪有那么大能耐啊,八点半上班,各个单位都是这么规定的嘛,你看镇里的、区里的、市里的,上班时间都是一个样嘛”,张扬立即回应道。
“你们文化人啊,就是条条道道多,说不过你们”,谢城摆了摆手,悻悻然地走开。
“整天就想着混吃骗喝、偷懒不干活”,张扬虽然脸上没有明显的表情,心里却暗自说道。
张扬是沈尾市金邻区人,用当地话说,那就是城区人。可是,这土生土长的城区人却偏偏要横跨整个市中心,每天风尘仆仆来到银里区梅津镇上班。
梅津镇原本一直属铜海区管辖,在沈尾市上一轮行政区划调整中,为拓展银里区的发展空间,与城区一河之隔的梅津镇也划归银里管辖。虽然行政区划已变动,但对于世代生活于梅津的人们来说,十年变迁、乡音难改,自我介绍时仍经常脱口而出的“我们铜海”,还是一时之间难以完全改过来的习惯使然。
梅津镇名称的由来也很简单,那就是源于从镇边川流而过的梅津河,而也正正是因为这条梅津河,如今却成为横亘分割城里城外的天然分界线。尽管已有大桥直通相连,也有市政道路逐步完善,但城乡发展二元化现象仍旧非常明显。仅仅一河之隔,对于沈尾人而言,便是城区与城郊之别。
而作为全市最新一批的选调生,张扬到梅津镇东南村挂职村委会书记助理已有四个月时间。东南村村民主要姓氏是谢,由于正好紧挨梅津河,与中心城区距离最近,正是得益于地利优势,在梅津镇各个村里面,也是集体资产效益最好的,村道等各方面基础条件也是最好。
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
选调生是公务员的一种,录用后直接为公务员编制。录用后放到基层锻炼,人事权归各级组织部管辖,委托接收单位考评。调动范围是建有党组织的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社团。
总的来说,选调生可以理解成一种特殊的干部身份,是由各级组织部掌握的后备干部;而招考录用的公务员,是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
而也正是由于选调生的特殊性,尤其是在人事调动、任职方面的特殊性,有些“远见卓识”者,特意避开千军万马的公务员招考“独木桥”,转而将选调作为进入队伍的另外通道,并以此为跳板,跳出基层,辗转进入省、市部门。
得益于语言、习惯等一脉相承的先天基础,经过四个月的摸爬滚打,张扬总算对于东南村的轮廓有所了解。记得刚到镇里报到后,经过几天安顿调整,张扬便接到了村委会书记助理的任命安排。
对于刚刚完成大学本科学业的张扬来说,真真正正接触农村、走近农民,就是从与镇委委员一同来到东南村报到开始。当时,上午九点半,村委会依旧大门紧闭,工作人员三催四促才慢慢到位,甚至于有人还“好心”劝他“不用每天来,有事来一下就好”,这些对于还处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张扬来说,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而也正是从这些粗浅的接触和了解,张扬也深深感受到:要真真正正令基层乡村有所改观,远非自己这样一个前脚刚跨出校门、后脚便迈入村委的毛头小伙力所能及,也远非一纸简简单单的任书上所写的一年挂职时间便可完成。
“小张啊,谢书记叫你过去坐一下”,张扬刚走进办公室,工作人员谢洁便转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