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夏往,夏口城外,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黄澄澄的稻谷,远远望去,犹如遍地黄金。
艳阳高照,秋高气爽。
今日一大早,夏口的百姓,不约而同来到城外的官田处。
还是这片田间,芒种时分,刘俨亲自操作犁耙,翻土犁田,把这一亩土地,伺候平平整整。
如今半年过去,刘俨亲自耕种的这一亩田地,也迎来了晚稻的丰收。
早稻收割是七月上旬,这一季收割的是晚稻。
当初刘俨在田间,对夏口百姓亲口承诺,今年他这一亩土地,亩产五石。
虽然事实证明,刘俨并没有夸口,因为七月早稻收割时,称重所得一共获得两石七斗稻谷。
而早稻的产量,比之晚稻向来要低三成。
也就说早稻收割完的时候,刘俨宣扬的亩产五石,已经可以确认完成。
可即便如此,收粮这一天,全城的百姓,都还是兴致勃勃来到田间。
城内城外数千围观的百姓,顶着烈日,兴高采烈的讨论着,接下来这一亩地,究竟会有多少收成。
“县令大人怕不是神农转世吧?”
围观的百姓之中,有人惊叹着刘俨派人制造的打谷机。
还有改进后的曲辕犁,犁耙等农具,无不是束起大拇指。
夸赞着刘俨的神奇,现在刘俨在夏口百姓眼中,可不就是神农化身嘛。
“稻谷打完了。”
随着田间的打谷机的声响落下,围观的百姓,纷纷闭嘴,拭目以待的张望着田间,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六石二斗”激动的县丞李季,高举起手掌,在万众瞩目之下,喊出了大家期待已久的收成结果。
身穿短褂,卷着裤腿的刘俨,头戴着草帽,在一片片欢呼声中,站到田埂之上。
“乡亲们,乡亲们听我讲一句。”
摘下头上的草帽,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刘俨的手举着草帽挥手大喊道,示意欢呼的人群安静了下来。
“亩产五石,事实证明不是痴人说梦,只要大家今后,奉行科学种田,我相信,亩产十石,也是有可能的。”
刘俨这话一出,顿时迎来如雷般的掌声和叫好之声。
“大人威武!”
“大人威武!”
这一刻,举城百姓沸腾,亩产六石收成,这在夏口绝对历史性的突破。
刘俨这半年来,亲力亲为,隔三差五都要在田间忙碌一阵。
施肥,除草,翻土、灌溉、利用石灰、草药水进行防虫。
这种言传身教,远比说大话,空话更让人信服。
而且每次早上或者傍晚时分,他一到田间劳作,就有大批百姓向他学习和请教。
刘俨提出的煮熟肥之法,起初就有很多百姓抗拒。
但当有人尝试,并用到田亩之中,立马便带动了耕地的百姓。
煮熟费,就是用人工之法,加快粉n便腐烂的过程,提高肥料的养分。
比如在其中加入草木泥土灰尘,以及一定量的石灰粉,不但能够提高效率,还有杀虫效果。
其次是翻新土地之前,放干田中积水,铺上一层草木,进行燃烧。
这样既可以增加土地肥料,也可以烧死田间的病虫虫卵,还有一些杂草的种子。
刘俨亲自种植的一亩官田,虽然是上田,但早晚两季稻,收成六石稻谷,这个事实,很快便传到了鄂城。
以及夏口周边的下羡、嘉鱼等县城。
入冬之后,苏飞都亲自来了一趟夏口,带着鄂城县丞和主薄,说是来学习耕种之法。
亩产六石稻谷,这个成果要是能够推而广之,这绝对促进人口的爆发式增长。
历史上明清两朝,人口突然暴增,就是因为长江流域,水稻收成提高,从而减少了饥荒,这才让华夏人口迎来了暴涨。
这才有了后来的江南富甲天下,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秋收结束,刘俨在县衙听取了秋收成果。
“启禀大人,今年我县粮食丰收,百姓家家有余粮,百姓们都在询问收粮价格。”
“敢问大人,按多少价格收购为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