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书房内,正在批阅奏疏的朱由检,听到孙承宗请求入宫觐见的消息,内心大喜。
“请孙老大人在文华殿稍作休息,朕马上就过去。”
王承恩领命后,便出去安排了。
若是问在这个时期,最善于统筹谋划的人,朱由检个人认为,应该是孙承宗。
朱由检印象中很深刻,《明史》里面评价孙承宗的话,有这么一段,“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以孙承宗的能力,未必能够恢复失去的江山,但如果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潜台词就是,如果孙承宗一直督师辽东,那么奴酋根本没有机会入关。
要知道这是满清的史官给予的评价,在当时大兴文字狱的背景下,这么写可是很容易被砍头。
但这批史官屁事也没有,《明史》也照着这句话刊印了出来,这说明孙承宗的能力,让敌对的统治者都对他服气,不得不遵守这个事实。
孙承宗可是个传奇人物。
朱由检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除了彪炳的功绩以外,还有独特的经历。
孙承宗前半生在边疆游学教书,对战争了解很深,三十二岁中举,四十二才参加会试,然后中了榜眼,点为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
五十二岁这年,孙承宗调任詹事府谕德,给还是太子的朱常洛教书,也就是朱由检他爹。
光宗龙驭上宾之后,孙承宗给朱由校教书,也就是朱由检他哥,天启皇帝。
天启二年,辽东军情危急,一路溃败,此时已经六十岁的孙承宗,接过重任,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之职督师蓟辽。
花甲之年,别人都在家含饴弄孙了,何况孙承宗只是一个文官,不是武将,在此之前是从未掌兵。
但功绩是彪炳的。
孙承宗接手时,奴酋都已经打到山海关了,四年时间,孙承宗收复了四百余里故土。
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个堡垒,练兵十一万,建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
并且见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等军械物资合计数百万,屯田五十万亩,岁入十五万两白银。
几乎是实现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个战略。
孙承宗一手打造的宁锦防线坚不可摧,哪怕最后大明被李自成灭了,奴酋都未能攻克这里,还是辽东官兵开城投降,放奴酋入关的。
这份功绩摆在这里,朱由检称赞孙承宗为这个时期最擅长谋略的人,并不过分。
而没有孙承宗在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接任经略辽东的是当时的户部尚书高第,这位孙子当时做了一件事,就是下令将关外的一切撤退,撤回关内。
孙承宗几年的成果毁于一旦,宁锦防线名存实亡,奴酋又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耀武扬威。
要不是袁崇焕抓住机会侥幸打了一场胜仗,守住了宁远,说不定现在奴酋都已经入关了。
孙承宗不仅个人厉害,孙家更是满门忠烈。
奴酋兵围高阳,七十六岁的孙承宗自缢,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全部战死,不曾投降。
后世在书上每每看到这里,朱由检内心唯有崇高的敬意。
而今穿越到这个时代,能够与孙老爷子当面,朱由检怎么能够不激动。
……
孙承宗被王承恩带到了文华殿。
这个地方孙承宗很熟悉,以前他都是在这里给太子讲课。
只不过孙老爷子心里有些疑惑,这位引路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对他格外热情了一些。
但在孙承宗的印象中,与这位太监并无交集,这无端端献殷勤,很难让人不怀疑用心。
不过这也不能算是一件坏事,司礼监秉笔位高权重,又是陛下的心腹,善意总比恶意要好一些。
王承恩这么做,当然不是毫无缘故。
朱由检登基以来,王承恩可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位主子爷对哪一个大臣,光是听到名字就这么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