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啊?克明,这般匆忙,可不像你,但说无妨。”
杨易淡淡一笑道。
“主公,昨夜宴席间,刘刺史说要因功举荐主公担任渔阳郡太守一职,主公有何看法?”
杜如晦问道。
“嗯,我认为渔阳郡挺好的,所以当时就直接答应了刘刺史。”
杨易道。
“主公,渔阳乃边关屯兵之所,北面毗邻鲜卑、乌桓等胡族,东面有公孙氏逞豪强,且经常被战乱袭扰,税收常年贫匮。”
“窃以为,恐不利于主公之大计,在下认为,主公可以暂时向刺史托辞,而后谋求冀州良郡或者其他中原美郡……”
杜如晦滔滔不绝地分析起来。
“克明啊,你不懂,鲜卑、乌桓等胡族正是我要扫清的障碍,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封候拜将的一大机会,你是我倚赖的谋士,须明白,我之志向,不仅仅在于中原,还有关外的草原。”
杨易见他纠结于邻近胡人这一点,便坦白道。
“主公,可是……”
杜如晦刚要说话,就被杨易打断。
“没什么可是的,克明,我想要的,是使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而关外的胡族年年南侵,抢夺财物,掳掠人口,我作为一方长官,理应站出来,为边关百姓、为华夏民族做些有益的事情。”
“一如三百年多前的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军那样携无之威,立不世之功。”
“铲除异族,廓清宇内,使我华夏族永世繁荣昌盛。”
“这是我的志向。”
杨易真诚地说道。
来自后世的他,清楚地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农耕文明的巨大危害。
他既然来了,一旦有机会,就一定要让这些异族永远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绝不留一丁点隐患。
而且还要将草原地区、东北地区,还有西域,进行融合发展,使之真正地囊括进来,长久成为华夏版图的一部分。
“主公大义!是某目光短浅了。”
杜如晦拜服道。
“嗯,你的想法其实代表了当今天下士人普遍的想法,这很正常,但是诸位要明白,我们跟他们,要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
杨易清了清嗓子,看了看三人,又看了看紧闭的营帐,道:
“自古以来,中原士子都希望能够在关外建功立业,而匈奴、奚人、高句丽等国的人口,又多半在关外。”
“如今,中原乱世景象已现,天下内耗,那些蛮夷之辈,将来必定会南下祸乱,到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又该如何去抵挡这种威胁?”
“所以,我才会选择去渔阳。”
“况且,我们还可以在对抗异族的同时合理地扩充军力,高筑墙广积粮,居于边关养精蓄锐,观望时势而动,一举多得啊。”
杨易说道。
“主公英明。”
杜如晦闻言,知道是自己多虑了,再拜道。
“嗯,就是这样,你先下去吧。”
杨易摆摆手。
杜如晦转身退去。
也就是这些文臣武将还有外面的军士都是从系统里出来的,否则他可不敢当众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
现在距离董卓霸京师还有六年。
距离诸侯联合伐董还有七年。
至少汉灵帝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继续立功,追求升迁。
黄巾起义,还有塞外胡族,正好是他立功刷战绩的一个个天赐副本。
……
踏踏!踏踏!
蓟县,南城门。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
紧跟着,是一员骑兵仓皇地从城外赶到城下。
他手举一封布卷,高呼着:
“青州危急!刺史遣我送信!”
城门处。
守卫的官兵前验明身份,当即遣人去刺史府通知刺史刘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