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庾信又想到以前的伤心事,宇文质也不好继续往下说,正好这时一名士子走了进来,尴尬的气氛有所缓解。
“先生,明经求第我该如何应对,先生可有教我?”那名士子毕恭毕敬开口。
“陛下崇文,抑佛抑道,推崇经世之学,汝对策时可着重务实。”庾信开口指点道。
“多谢先生。”那名士子朝庾信恭敬一拜,随后说道。
宇文质在一旁看着两人的对话惊呆了,这不就是考试前提前请老师押题吗?
等等,那个士子说的是明经考试,那不是科举制的一个科目吗?
他好奇的不是这个时候出现明经考试,而是庾信对那名士子的提点。
宇文质知道科举最早是分成两个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经问大义。
而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更加务实,选拔治世之才。
庾信给那个士子押题说,要注重实际,看来宇文邕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古时明经科的不足,有点向进士科发展的趋势。
这应该就是科举最早期的萌芽了。
宇文质知道后世多数人认为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就是因为是在隋朝时正式出现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初步完善。
明经科其实自古有之,汉朝时就有这个考试了,但是当时明经科考试只是摆设,只要你能参加考试,考官就一定会让你通过。
汉朝的明经科只是走形式,选拔人才用的不是这个制度。
但是到了南北朝末期已经有明确记载,这个时候明经科被人们捡起来了,开始发挥作用。
明经考试如果无法通过就会落第,无法当官。
不要认为南北朝到了现在还是三国时期那套九品中正制,统治者有许多人杰,他们又不是傻子,不会看不到九品中正制的缺点。
早在刘宋时期,就有一个制度规定了选出的人才要经过考试及第才能做官,并且还规定了要怎么才算明经考试合格。
明经考试有五道题,答对五道为上,答对三四道为中,二道为下,其他为不合格,这是有明确记载的。
当然这并不能阻挡那些无才无德的世家子弟做官,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些世家子弟虽然自己无才,但是他们有钱有势,所以他们就高价聘请有这方面能力的人帮助他们对策。
差不多到了北周时期,同一时期的北齐出现了秀才不及第者,然后又考孝廉这才及第。
这其实和科举考试已经很接近了。
他刚刚又听到庾信说宇文邕在明经测试时更注重政务,这意味着离科举制成型就差临门一脚。
可惜他知道宇文邕英年早逝,并没有走完这一步。
如果宇文邕活着,他一定会走出那一步。
或者说无论继位者是谁,最终都会走完科举制的那一步,只要这个继位者他想要长久的存在下去。
因为科举制的诞生最开始的目标从来不是人们常说的让平民也能获得晋升的途径,而是为了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科举制的诞生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为统治集团内部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维持着统治集团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