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愿意从军的人大多数都是军户出身,或是家境贫苦实在无法才从军养家的,这些人大多都是大字不识一个,有时从上头发下来的檄文军报,还要专门找人给读。也有一些已经升了千户、典仪的军官,面对手下的兵常常连训话也语无伦次,不知闹了多少笑话。
征和帝觉得再这样下去,若有朝一日与其他国家开战,那不识字的将领将会给战局带来不少麻烦,甚至会给其他国家潜入探子的机会,所以他与季舒玄商量了一番,想到去军队设置学堂的办法,只是这个想法还是一个雏形,需要找人去仔细研究后才能实现。
只是这人选却也有些讲究,一不要那些上了年纪的酸儒,他们一向与从武的士兵互相看不顺眼,更是呆不到一起去;二不要朝廷要员,这项工作拉的战线肯定很长,朝廷要员一般都有重要的工作,不能因小失大;三是家庭背景要好,否则派一个无背景小官去,何人会卖给他面子。
有了上面三个条件的限制,征和帝仔细数下来,倒是只有沈世喻符合他的条件了,再者沈世喻如今只是翰林院编修,手头并不会有什么着急的大事要做,这个任务交给他没有更合适的了。
明白了征和帝的意思,沈世喻自当领命,征和帝怕他年轻没干过什么事,又让季舒玄和他一同做这件事,还暗示了沈世喻,若此事做得好,回来便会升官。
虽然沈世喻知道自己不会在翰林院编修这个职位上呆多久,可如此快的升迁是着实没想到的,虽意外他也没傻到去问征和帝为什么,毕竟谁升官不高兴啊。
从勤政殿出来,沈世喻便和季舒玄一起去了翰林院,征和帝让季舒玄亲自去给沈世喻的上司说明原因,后面在办这件事时就不用日日去翰林院点卯了。
沈世喻在翰林院的上司也是个老人精,从沈世喻进来之日便猜到他终究要走,所以从不曾为难过沈世喻,有时在众人面前还隐隐偏帮他。如今皇上身边的红人季大人,亲自来翰林院找他给沈世喻告假,焉能有不愿意之理,甚至沈世喻和季舒玄走出大门好久,那上司还在门前弓着身子相送。
征和帝让他们俩着手办这件事,并不是一次性就要到位,而是先在京城三十里外的驻军——羽林军处做实验,待一切都顺利了,再往全国推行。如今征和帝只是给他们了一个想法,真正要实行还得沈世喻和季舒玄一个一个的想,所以他俩也不敢怠慢,离了翰林院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慢慢研究。
季舒玄是从后世来的,他的想法一般都超前这个时代很多,新颖别致、效率高,可有时就不能适应于当前这个封建王朝。而沈世喻在这个时代两世为人自是稳重许多,他可以将季舒玄的方法改造一番,让它真正适合这个时代。
两人都是精明强干、一点即通的人,所以在这个任务的开头就配合默契,有时有一个聪明的队友,你的工作效率提升的可就不止一星半点,所以一天还没完,两人就把初步的计划定下来了,只等征和帝过目之后好去实行。
不知不觉已过了小半个月,自从计划被征和帝过目通过后,沈世喻和季舒玄就在羽林军驻扎地呆着没回来过,毕竟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俩领了任务,就要时刻上心才行。
提升军队的文化素养,这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点在于大多数士兵爱好动武,让他闲下来坐着读书写字,比杀了他还难受。简单的地方在于军队是纪律最严明的地方,即使有人不愿意学,可命令下来后还是不会反抗的。
沈世喻和季舒玄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的方法,每日定点定时由先生教授,士兵们按各营为单位轮流上课,既能保证有效的学习,又不会耽误其他军营里的其他事务。
况且征和帝的目地只是想让每个士兵不做睁眼瞎而已,也不是非要让他们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所以只用教授他们认识几千个常用字就可以了,所以这些对士兵来说也没有多难。
科考刚过,此时京城最不缺的就是落榜的进士、举人,有些远道而来又家境不好的学子,没有盘缠回家,就被沈世喻叫来给这些小兵小将当先生,赚取一点路费好回乡。
虽然这件事已经看似走上正轨,可沈世喻和季舒玄还放不下心来。毕竟士兵学识字这件事刚进军营可是被狠狠反对过的,那些年轻的将领和士兵不能反抗上头的命令,便变着法的在课堂上整幺蛾子,好多先生都被整的再不愿来军营上课了。
后来还是沈世喻和季舒玄亲自带了几节课,又在别的先生带课时在跟前盯着,那些士兵碍于沈世喻背后的沈氏家族、季舒玄身后的征和帝,才忍着脾气,不至于再闹出什么事来。
所以看着士兵们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无可奈何的服从,再到能亲口读家里来信时的喜悦,种种都给了沈世喻和季舒玄一些自豪感和成就感。唯恐他们俩回去复命之后,这些人又起些坏心思,他们俩便商量着轮流来军营盯着,好让这事能顺顺当当实行下来,可以早日推广到全国的军队。
通过这次合作,也让沈世喻和季舒玄对彼此有了一个好印象,两人本就年岁差不多,再加上这段时间基本都在一起共事,所以现在也可以算得上是互相欣赏的伙伴了。
沈世喻看好季舒玄总是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好主意,季舒玄羡慕沈世喻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又会处理人际关系,两人一起共事倒是互相学习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