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五号。
李杨已经来《桃姐》剧组一周多了。
对于李杨来说,这里的一切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以前一部电影能出现两三部摄像机就不得了了,现在一个镜头都是三部摄像机跟随,一部长镜头,一部短镜头,一部特写。
每一幕戏的拍摄也更加简单了。
每一个镜头,导演都会把演员该怎么演写得清清楚楚,甚至几分几秒的时候应该做个什么动作,都讲述得很清楚。
这样的确可以保证作品达到导演理想中的状态,但却让演员丧失了属于他的灵性。
这点跟他们当年完全不同。
说个最简单的,一个笑,换做他们当年,导演就会告诉你这个地方应该笑,至于什么时候笑,怎么样笑,什么样的笑,那全都靠演员自己去把握。
但现在就不同了,剧本就会标记到了这个地方要用一个比较温和的笑容,嘴角向四十五度,阳光灿烂。
这样的剧本,无疑会磨灭演员自由发挥的天性。
好在徐鞍华也不是那么呆板的导演,并没有疯了一般的控制欲,李杨在拍摄当中的随性发挥,甚至跟她讨论剧本,希望某些地方进行一些修改,她都可以听得进去。
有一天,剧组收工之后,刘德桦过来探班,请李杨还有徐鞍华吃饭。
李杨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两人听完之后就笑了起来。
“这话也就你们那代人可以说。”
听到徐鞍华这话,李杨一脸的懵逼。
“因为你们那代是纯粹的电影人。”刘德桦在一旁说道:“你们那个时候,当然我也是那个时候出来的,只不过还是没有你们纯粹。
你们因为制度的问题,当年拍电影是朝不保夕的一个工作,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的商业因素,只有真正喜欢电影,并且拥有一定天赋的人,才能在那个时代同颖而出。
但是,没有大量商业因素的加入,也导致那个时候电影制作程度低廉,往往一个剧组就是导演、摄像以及演员,加起来不超过十人的剧组比比皆是。
跟现在不同,一个剧组摸着就是百人,各个部门分工相当明确,每一个环节的人只负责自己的工作,就像是流水线一样。
你以为那些剧本的标注就是编剧写的吗?其实不然,那些都是有专门的人写的。”
听完刘德桦的话后,李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我明白了,当年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穷!”
‘“也不完全是。”刘德桦跟着说道:“最重要的是,现在是一个经济时代,也是一个最不看重演技的时代。”
“嗯?”
“这么给你说吧。”刘德桦顿了顿,继续说道:“就拿《桃姐》当中罗杰推着桃姐往前走的一幕来说,我们的剧本如果只写罗杰推着桃姐往前面走,你知不知道怎么演?”
“嗯?会有一定难度,但我没有问题,在这之前我已经吃透了这个角色,我肯定不会单纯推着桃姐走,还会根据前后剧情以及整部戏的整体风格,加入一定的动作、对话、表情来衬托这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