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都不曾见过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永乐年间的海外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古代中外
元首外交的先例。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间到了浡泥,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浡泥国王麻那惹
加那亲自来朝,十月一日,浡泥国王因病死于会同馆,明成祖特命工部为浡泥王准备棺椁、明器,将
浡泥王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的石子岗,立碑勒铭,并于墓旁建祠,谥号“恭顺”。
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与该国西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故峒王妻叭都葛巴
剌卜,一起带领超过三百四十人之使团来到炎黄朝贡,在回国途中,东王病卒于德州,以王礼葬于德
州城北,明成祖赐谥号为“恭定”,苏禄东王墓和所立石碑至今尚存,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永乐十八年(1420)十月,古麻剌朗国王干剌义亦敦奔率妻子、陪臣来朝,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
辞归,四月到达福建,干剌义亦敦奔病死在当地,明成祖闻讣后,遣礼部主事杨善前往谕祭,谥号
“康靖”,赐坟墓,以王礼安葬于福州,命其子继承王位,率众回国。
建文四年(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高丽王李芳远他登基之事。11月,国王派使者请求新
的印玺和敕封;永乐元年(1403年)他又派一个使团,要求取得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它们标志着定
期互派使节的开始。高丽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宣德四年(1429年)之
前,最重的负担是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作为回报,皇帝赐给高丽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
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高丽王及其世子以荣誉的称号。
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以后,明廷的海防力量有所加强,倭寇骚扰较洪武前期有所收敛。明成祖认
为,消极防御只能减少倭患,却不能杜绝倭患,应当恢复中倭邦交关系,开展两国贸易,通过贸易使
东倭获取厚利,东倭政府为了维护贸易利益,必然要主动抑制倭寇。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明廷
命左通政赵居任,行人张洪等出使东倭。[99]九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奏说:“东倭国遣使入贡,
已至宁波,凡番使入炎黄,不得私载兵器,刀槊之类鬻于民,具有禁令,宜命有司会检。番舶中有兵
器,九槊之类,籍封送京师。”明成祖认为:“外夷向慕炎黄,来修朝贡,危踏海波,跋涉万里;
道路既远,赀费亦多,其各有赍,以助路费,亦人情也,岂当一切拘之禁令”。李至刚认为兵器在
民间不许私有,也不许买卖,明成祖令官府按照中国的市值给付给东倭。“毋拘法禁,以失朝廷宽大
之意,且阻远人归慕之心。”
永乐二年至八年(1404—1410年),明廷六次派使节出使日本,东倭使节也乘贡船七次入明。关系十
分密切。按照规定,东倭勘合船入宁波后,先由浙江布政司会同宁波市舶司检验勘合,如无诈伪,
则报京师礼部,再次验对无误后,东倭贡使一行才能携贡物入京。如果携带商品过多,明廷又不愿
全部收购,则允许东倭使在会同馆明朝官吏监督下贸易三天。如果勘合船人数过多,除允许少数人
进京入贡外,其他随从人员则在宁波妥善安置,并在当地市舶司官吏监督下进行贸易。勘合贸易,使
东倭幕府大获其利。
壮哉!我央央炎黄,与天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