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今年天气暖的早,野地瓜藤蔓长出来了不少。虽然春季气候比较干燥,但在南方降雨量不小,也不妨碍这些土下的茎块发芽出苗成藤。
这刚来一看,远处便有许多地方稀稀疏疏的散落在一片荒地里头的野地瓜藤蔓爬在红土壤上;尤为显眼,绿意盎然。
红壤土质疏松,加上许久未下雨,表层的土呈粉末状,用手一扒,轻而易举的便将土刨开了。地瓜藤露出一层白里透红的光滑藤梗,但地瓜埋藏的很深,如果是这样就能刨到地瓜的话早就被人给刨光了,哪还轮到自己来挖呀!
刨开的干土,下面就是没被太阳光照蒸发干水分的湿土了。
湿土有很好的粘黏性,也比较硬,只能用锄头挖了。不过锄头挖也讨不到多少好处,只不过是比用徒手刨好些罢了。
不知道是此时的身体太过单薄还是这土太硬了,一个地瓜都还没挖出来就弄得大汗淋漓的。四周连风都懒得动了,此时的云回感觉格外的闷热乏力;只要那些灌木刺丛间的鸟雀有些欢快清脆的悦耳歌喉能为此刻挥汗挖地瓜的人儿缷去一丝疲惫,心也变得轻盈了许多。
约莫着挖了半米的深度,藤蔓的梗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明显变粗了;有点儿经验常识的人都知道,地瓜要出现了。因此云回挖的各外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把这好不容易才挖到的地瓜给挖坏了。
小心点用锄头一点点的层层剥削开土壤,不一会儿,地瓜果然出现了。
大约有十厘米长,却有点细,不够大,但一看这品相这皮就知道这地瓜比较嫩,味道应该不错的。似乎隔着表皮就能看见里头的水光了,这应该是上一年刚刚长出来的,不是隔年的老根块。
若是挖到隔年的老根块,皮色粗糙而暗沉无光,吃起来尽是一些又硬又糙水分还少的茎络茎块,寡淡无味。
而这种嫩的就不同了,它不仅脆嫩爽口、汁液四溢,生吃一口都会感觉满口清香甘甜、生津止渴。
不过两者各有千秋,老地瓜耐饿饱腹,嫩地瓜权当水果吃啦!
有了第一次的收获,云回的挖地瓜之行更有干劲儿了,“呼哧呼哧”挥舞着锄头,红土漫天飞舞。由于气候比较干燥,红壤久经风吹日晒之下逐渐粉末化;所以,云回锄具一扬,红粉漫天飞舞。
这一片稀稀疏疏的翠绿色在这片红壤之上尤为显眼。
好在这附近比较偏僻,没被牛羊吃过,也没有被那些割猪草地的人扫荡过,不然连丁点绿色都不会让你看见。
他们是不会去挖地瓜,可会割地瓜藤回家喂养牲畜啊,那时候还有云回什么事呀!
不过好在没人采摘,不然连地瓜藤蔓都看不见,还怎么挖地瓜呢?
中午很快就到了,云回也没有回家去吃午饭。在土坡另一边的山下沟壑里背阴出找到一个简易石块镶嵌的露天小水井喝了点水,拾了一堆干柴,挑了几个隔年的烤地瓜去烤着吃,当做午饭了。
农村嘛,这些干柴木棍什么的,最不缺的就是它们了;一堆不少的干柴一刻钟左右就搞定了,大火烧的正旺的时候把地瓜扔进火堆里。木柴烧完再在木炭火上烤一会儿,地瓜就熟透了。
扒开那一层焦糊皮层,露出里面的地瓜肉,香糯可口,满口生香。
解决完午饭,紧接着挖,这东西不赶快多挖一些过几天说不定就没了;而且云回也不可能天天来挖地瓜,还有很多事等着她自己去做呢!
一天下来,应该有二十多斤的收获,虽然不多,但也能撑几天。
撑着几天自己也好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不然可能还没想出办法来就已经饿死了!那得是多大的笑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