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和齐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约一般无二。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最后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此次会盟中,郑庄公亲执牛耳,确立了郑国的霸主的地位。
周公代表天子赐祚肉,表彰郑庄公所取得的功绩。
可以说,郑庄公是当之无愧的首霸。
以后的历史上,绝对不会再有人以小霸来称呼郑国。
这次郑国的称霸没有任何一点水分。
像齐国、晋国都是有天子彤弓的一方方伯。
当今天子得到天子彤弓也不过,郑、晋、齐三国而已。
如今三国悉数到场。
其他两个方伯之国都承认郑国的霸主地位,除了郑国哪一国能做到这一点?
盟会结束之后,郑忽以宋国未来会盟为由,率领诸侯之师讨伐宋国。
联军一直打到商丘城下,宋国被迫认错。
而后郑忽又转而攻打鲁国,鲁桓公亦向郑忽低头。
夏五月癸未,郑庄公去世,郑忽在新政大殿中即郑伯位。
夏六月,宋、鲁借着郑国操办丧事的时机联军伐郑,报复之前郑忽率领诸侯之师讨伐二国。
郑忽命祭仲领军出兵,祭仲在雍丘败宋鲁联军而归。
秋七月,葬郑庄公。
是月,郑忽以翼城封晋侯,使之奉晋国宗庙,而尽有晋地。
消息传出,宋、卫、鲁三国笼罩在一片恐慌情绪之中。
尤其是宋国。
宋国和郑国打了几十年了,可以说是血海深仇。
之前郑忽在晋国执政,还没有吞并晋国的时候,宋国其实就已经很不满了。
现在彻底吞并了晋国,宋国还怎么能忍。
看着郑国坐大?
想都不要想。
郑晋合并对宋国来说只有害处,没有任何一点好处。
正如历史上烛之武劝秦穆公所说“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强大,从来都是一种威胁。
宋国怎么可能会坐受其制,奋起反击才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宋国再次联合鲁、卫攻打郑国。
同时,暗中联络公子突,表示愿意支持他做郑伯。
公子突得到宋国的许诺之后,联合因伊洛之戎在郑国的西部边疆作乱,宋、卫、鲁三国联军则在郑国东部与公子突相互呼应。
一时间,郑国境内狼烟四起。
面对如此恶劣的情况,郑忽并没有乱了阵脚。
他若是乱了阵脚,那这一战根本就没有打下去的不要了,必败无疑!
他先是派遣高渠弥率领晋军入郑,和公子突作战。
他自己则亲自率兵抵御三国联军。
同时,他又遣使至齐、邾等国请求援助。
两线作战,齐鲁卫又有颠覆郑忽之心,这一战,可以说打的是相当艰难。
整整打了一年,双方各有胜负。
最终,郑忽还是胜利了。
齐、邾两国在鲁、宋、卫后方大肆捣乱。
郑国能够撑起两线作战,因为郑国现在是两国国家的合体,而且是两个大国的合体。
但是鲁、卫、宋三国就没有郑国这个实力了。
短期内或许还能支撑的住,但是长达一年,这就有些力不足了。
况且,郑军的战斗力在总体上是高于三国的。
郑忽又没有出现指挥失误的情况,三国最终只得含恨收兵。
于是,郑忽回师,攻杀公子突于陆浑,西逐伊洛之戎,至于华山而还!
还而归报天子,天子以伊、洛戎之故地赐之。
从此,成周之地,与郑国的畿内封国无异。
郑伯忽四年春正月,郑伐宋,取雍丘、承匡、大棘、鬼阎四邑。
夏五月,郑国联合诸侯之师伐卫,报复卫国背恶曹之盟。
秋七月,宋卫再次联合进攻郑国,郑忽派遣原繁领兵,再破宋卫联军。
郑国与宋卫的拉锯战,从郑忽继位时算起,持续了将近四年。
四年的时间,郑国倒还撑得住,宋、卫却是有些民不聊生。
归根结底,郑国有两个国家的人口基数,再加上一部分赤狄和伊洛之戎。
宋、卫两国是远远无法与之相比的。
而且,一直以来,郑国基本上未尝一败,可以说越战越强,而宋、卫恰好相反,越战越弱。
有鉴于此,宋、卫都有了求和的心思。
宋公、卫公遣使至齐,请求齐国帮助,从中间说和。
这种事,齐侯当然没办法拒绝。
而郑忽自然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郑忽可是一刻也不敢忘记。
郑国打了这么长时间,确实也需要一段时间来好休养一番。
双方既然都有意言和,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郑伯忽五年,夏五月,郑、齐、宋、卫、鲁、陈,中原六大国会盟于郑国黄池,天子也派代表出席。
在齐、鲁、陈三国以及天使的见证下,郑忽与宋公、卫公达成谅解。
之后,六国订立盟约。
约定各受疆土,互不侵犯。
这次执牛耳的依旧是郑国。
......
本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