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通讯之后,崇祯皇帝便又开始想和刘伟超的这番交谈。 这已经是他的一个习惯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刘伟超的说话,不是那么好理解,也往往有惊人的言论。 不管是从那个角度来说,都是值得崇祯皇帝再细细琢磨一番的。 就说这一次,刘伟超就给他讲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接下来的中原大战,流贼李自成会笑到最后。并且,建虏还会在下半年再入关。 这些事情对他来说,都是非常坏的消息。对于目前的他来说,根本就无能为力。 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刘伟超所建议的,召回最厉害的文臣武将,筹集钱财,重建军队!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便对明天开始的筹钱,就更是坚定了信心,绝不容出问题,对于金额,也多了一些期盼。 当然了,刘伟超说明天会给玻璃制法,这也让他很期待。不过玻璃要做出来,还要卖掉,这是需要时间的。 正当崇祯皇帝在想着这事时,忽然,就感觉到手里还握着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低头一看,发现是刘伟超发过来一张图片,便连忙打开看。 这张图片上都是字,从左到右的横排模式,还是缺胳膊少腿的字,但是崇祯皇帝认真看了之后,便大概都能看懂了。 这上面的字,并不是玻璃制法,而是卢象升家族的介绍。 从父 卢国云?1645,字公祥,江苏宜兴人。战新桥死。 卢国焄?1645,字仲业,江苏宜兴人。战新桥死。 卢国纮?1645,字君廓,江苏宜兴人。战新桥死。 同辈 弟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就震惊了。 真得,卢象升的家族,他的从父、亲弟和从弟,大部分人都是战死殉国,还有出家为僧的,没有一个软骨头。 相对于洪卿那个洪承畴,真得不能比。 如果再加上刘伟超曾说过,大明灭亡之时,百官迎贼、迎建虏相对比,那卢象升一族就更是难能可贵! 只是很可惜,卢卿已死! 崇祯皇帝正想着时,忽然手机震动之下,刘伟超又有消息接连发了过来,一口气好几条,是语音模式的。 于是,崇祯皇帝连忙点开听是说什么话? “明末中,卢象升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文武双全,最后战死殉国。他的家族也没有埋怨你对卢象升的不公,最终纷纷为国尽忠。在你那个到处都是软骨头的时代,真得都是非常值得敬佩!” “知道卢象升最后为什么会死么?根据我的了解,是卢象升侵害了士大夫的那个阶层利益。” “他针对你那个时候国库空虚的无奈,没有想着说加征三饷,而是提出了因粮之策。凡是缴纳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五两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加征粮税。” “你说,卢象升收税损害了谁的利益?最终他会落得这样下场其实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如果你是明察秋毫的皇帝,说不定还能保着卢象升。可惜你不是!” 听到这句话时,崇祯皇帝不由得有点黯然:确实不是明察秋毫的皇帝啊! 想到这,他忽然又想起刘伟超曾经给他提过的皇帝代表谁的利益的话,似乎从这个角度去想的话,好像就能明白卢象升做得是对的,就应该要保他才好了! 心中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又点了刘伟超接下来的话,继续听了下去。 “后世还有一句话,孙传庭死,则明亡也!说得就是孙传庭是你的最后擎天柱,战死之后,其实大明就注定要灭亡了。” “孙传庭也曾被你关进大牢几年,浪费了多少剿贼时光,让流贼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我跟你说,孙传庭为什么会落得这样下场,其实和卢象升是差不多的原因!” “孙传庭为了解决钱粮问题,他做得是清屯充饷。以祖制名义收回所有被地主豪强侵占的军田,自然也就得罪了所有侵占军田的那些豪强。被人群起而攻之,你不能高屋建瓴,认识到所有事情的根源是什么,三人成虎之下,哪怕是没有一点错的圣人,都会被你治罪的!” “这些话,我没有和你视频说,而是改为语音,就是想让你能多思考一下,看看我说得这个对不对?对于你以后识人方面,或许会有帮助!” “我们是两个位面的人,没有利益关系,我说这些,是为了你好,或许你听了会有点刺耳,不过真得希望你能多想想!” “好了,洗洗睡了,晚安!” 崇祯皇帝听完了全部,沉默了。 卢象升的因粮之策,是在朝堂上引发过争议的,最后因为要公平,就变成了均粮,也就是所有人都平均交钱。 至于孙传庭的清屯充饷,崇祯皇帝在之前就压根没听说过。 因为孙传庭做得这个事情,是在陕西做的。并且这是举着祖制大旗,别人是没法反对这个事情的。因此,那些利益受损的人便针对孙传庭的性格特点来攻击陷害。 在崇祯皇帝这边看来,那些人弹劾孙传庭,确实是有其事,那么他下旨治罪也没错了! 可是,有很多事情真得不是表面这样的,加上黑能说成白,白能说成黑的嘴皮和文采,崇祯皇帝就事论事来处置的话,能分清忠奸就怪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默默地想着这些事情,大概体会到了刘伟超说这些话的意思,在叹了口气之后,他又重新听了一遍,然后又一遍 不得不说,刘伟超给崇祯皇帝建议,因为他这特殊的身份,天然就有说服力,也让崇祯皇帝隐约掌握了一些以后如何识人的方法。 这一夜,崇祯皇帝又是很晚才睡觉。 第二天早上,天才蒙蒙亮的时候,他又准时醒了过来。 第一件事,崇祯皇帝便吩咐笔墨伺候,亲笔写了一道圣旨。 然而,才准备上朝,迎接今天即将开始的捐钱一事。 宫门打开,文武百官按序入紫禁城。 另外一边,王承恩也听到了宫外手下的禀告,赶在崇祯皇帝上朝之前,匆匆赶到,禀告刚收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