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赵村长来的都是在家里能做主的人,里面还有好几个都是熟人,还有之前提到的那几户人家。
也有村长自己族里或沾亲带故的赵氏族人,有的娶了赵家女,有的则是自己就姓赵,都是村长能发话做主的人家。
另外有两个不姓赵的,一个姓王,是王婶子的娘家人,另一个则是村长大儿媳妇赵陈氏的兄长,都是她住村长家时见过来走动的,基本就将沈翎雅这段时间相处过的人脉都聚齐了。
看来村长还是明白了她的意思,一个地方的人不可能都是淳朴老实的,她也不想当扶贫的,即便有那么些人家确实穷苦。
但,一是她没受过别人任何帮助,她不可能上赶着给人占便宜;二,关系不到位的人家为什么会信你?你说种草药能挣钱,就放弃不种粮食吗?
这时代的土地出产很低,当年选择留在桃花村的人家,每家在开荒时都开垦了不少土地。
但十几年足够又一代人的诞生,加上这个年代劳动力就是生产力,谁家不是好几个男丁,都成家了树大又需要分枝,摊到每个人头上也没有多少土地了。
当地里的粮食收上来已经吃不饱时,如果还将能种粮食的地改种其他,没有了产出,那本来只有半碗米加三碗水的稀粥就可能会变成加六碗水、八碗水甚至更多。
不管在什么时候,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啊。所以别人既然不会相信她,沈翎雅又不是圣母,何必上赶着呢?
沈翎雅开了门,见那么多人都站在外面,后面还跟着些看热闹的其他村民,就招呼让众人进了院子,大家大多都是熟悉沈翎雅这地方的,各自找了地方坐下,几个坐屋檐下的台阶上,有的直接干脆蹲地上,另外两个比较之下走动不算多的则站在旁边。
沈翎雅则是进屋抬了一张桌子出来,招呼了村长的大孙子将纸笔放在桌上,七八岁的小男孩已经比较懂事了,将东西放在桌上就去了沈翎雅抬桌子的那间屋里拿了一张凳子来。
院子的大门是没关的,后面来的王婶子直接进来,就到了沈翎雅面前,因为现在满院子都是男人,也就王婶子和沈翎雅两个女性,所以王婶子是来给沈翎雅撑场子的。
赵村长知道自家老伴的意思,无非就是担心一路跟着来的那些人有人碎嘴,让沈丫头名声有损,所以他也没多说什么。
接下来村长开口,将今天召集大家的原因讲清楚了,因为赵村长前天匆匆离开只是去找赵氏几位族老商议这件事情的可行性,当然,在赵村长看来是十分可行,最后几人就定下了人选。
众人只知道,是村长召集他们几家有事,隐约听见自家老爹(爷爷、叔爷)透出来的消息,是件好事。当然,知道的就是几位族老家的子孙或者旁亲知道。
听完村长的话,大家知道是沈翎雅带领大家种植三七,而且还负责收购,有稳定的路子卖出去,都很开心。
因为和沈翎雅相处过的人,都了解她的处事,是大气的那一类。
虽然是个小姑娘,年龄可能就和他们中有的人家的女儿一样大,但是能力是真的不错。
光是她修缮房子时出的一些主意,简直算得上让人刮目相看,特别是做手艺的那几位。
就拿她做浴室和卫生间这件事,外行人看她的要求,是觉得她贪图享受,但只有他们做事的人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的创新。
无论是出自各大家族也好,还是民间工匠组织,对于个人的创新和想法是受到大家统一意识保护的。
换到现代来叫做专利,但是大顺朝没有相应的律法,都是匠人之间的约定俗成。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个约定,那将会受到整个匠人圈子的鄙视和排斥。
当时,几位工匠还问过她,可不可以使用她的做法。沈翎雅当然是一口答应,还是做活最好的那位赵小师傅看沈翎雅像是不懂,出言提醒了她,其他几位也跟她讲清楚了,说是以为她懂才答应的。
沈翎雅也不觉得有什么,享受信息大爆炸时代福利的她并不缺这一点东西,依然告诉几位师傅,这其中用过的创意都可以拿去用。
而这些创意以后他们可以给自己家用,自己出去做活的时候用,可能都能让自己多挣一笔钱。
所以大家都比较信任沈翎雅,有的则是很信任村长,对她这个人也略有些耳闻,都是通过大家处的同一个圈子里了解到相对真实一面的沈翎雅,而不是村里另外一部分人之前风起的谣言。
有想法的一堆人就这件事情问了起来,有人问,三七一亩地种多少合适?有人问,多长时间收一茬儿?还有问什么样的三七才符合沈翎雅的收购标准?
沈翎雅给大家将这些都回答了,包括大家最关心却没有说出口的收购价格,村长大儿子则坐在一旁写着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