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写什么呢?”
“看月亮,再怎么看也是窗前看,好像月亮没得写了。”
李承天一时又为难起来。
刚刚那一首他学的确实不错,写的也挺有味道。
看月,见月光照明整个城市,城市里的花草树木,千家万户,都承受着月光。
把这样的月,比作李白,自己比作愿意接受李白这个月亮照耀的花草树木。
能让人从诗中见到他看到的一切,也能让人从诗中感受到,他当时的感受及情绪。
虽然韵同押一个光,有些不同寻常,但其实这也是允许的。
比如梁鸿(滕王阁序:窜梁鸿于海曲,即此梁鸿)的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这诗可以说押邙京央,也可以说押五个噫。
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多数情况下,还是要分押。
分押显得错落有致,更加精妙。
押韵问题是小问题,不押韵也不影响诗是诗。
比如有名的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就没押韵。
有个说法是押的鱼戏莲叶四个字,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沧浪之水可以说一句一押,清缨押,浊足押,和江南可采莲有些不一样。
不过,两者句式结构很相像,都是前面重复,后面一个两个字改变。
这其中有通押韵脚不同的妙感。
总而言之,诗不是靠押韵判定的,而是要看诗的成品,抛开形式,是不是有诗的味道。
李承天这诗抛开形式,内容上就非常有诗的味道。
前两句写所见,后二句写所感,以月光喻志,非常有诗意。
而前见后感,这是很经典的诗文结构。
用文章里就是上文写景,下文写感想。
词里就是上片写景,下片言情。
他如果知道这些,这会儿就不会犯难。
可惜刚刚,他只是临摹,照着静夜思有模有样的写而已,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所以现在再想写一首,就又要重头开始。
这就是没有意识,或者说没注意到诗的写作方法的缘故。
如果他注意到了,即便是上面所讲的简单前景后情的写法,他也能用这个办法,马上再写一首。
没注意到,那就只能继续以样学样,照葫芦画瓢。
他想了一下,觉得月亮已经写完了,暂时不知道再怎么写月亮了,不如把月亮换成别的。
换什么呢?
他看到了街道上的灯。
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月亮有光,灯也有光,用灯代替月亮,应该也可以写。”
想着,马上开始动手。
先是看灯,观察灯光,灯前景象,然后仔细想自己看到这些,心里在想什么。
最后反复捏合,让所见所想,变成五个字一句,又连贯,又押韵的诗。
好一会儿过后,他终于搞定:
“街上明灯光,地上灯影长。临窗看明灯,只影不成双。”
这首比之前那首差了不少,有些生凑,一副硬要把灯影写出点意思的样子。
为赋新词强说愁,就这情况。
不过也算有点意思,以影联系孤独,勉强也还行。
叮!
“你创作出一首诗,境界提升。”
系统也给出了肯定。
不过没有直接突破境界,也说明这首水平不怎么样。
他也不气馁,知道诗不好写,行境不好提升,听完提示,就又开始想写出第三首。
这一次,他回身到桌前,对着桌子上的灯看了起来。
他打算用桌上的灯,写首诗。
依旧用前面的办法,好好看,好好想。
好一会儿后,第三首诗出炉:
桌上明灯光,屋里亮堂堂。明月照天下,明灯照一方。
实在没什么想法,又把月亮拿过来用了。
不过也还能看。
用灯和月亮对比,虽然比的很僵硬,但也不算太空洞。
系统也适时的鼓励了一下。
依旧是境界提升,但并不破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