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点了点头。虽然她说的我都能理解,但我心里还是有点不爽,第一是来“小黑屋”我基本上是既要做ppt又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可以说两边兼顾,我从早上开始没喝过一口水,他们吃饭闲聊的时候,我匆忙放下碗筷赶紧把自己的工作对接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半天却没有得到一句肯定,连“但是”都没有;如果说第一点是情绪上的,我不应该那么玻璃心,那第二点就是理性上的,童然并没有和我讲这部分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以我以往的经验来看,22~26页ppt加开头结尾用时15分钟左右,35页ppt加开头结尾用时20~30分钟,45页ppt肯定要超过40分钟,不然什么都讲不清楚。我不知道整体节奏和时长的情况下,多做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哪怕后面再删减。这些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非得把原因揪在我不了解这一点上,我不能接受。
“我是想先把这些都拎出来,再看使用情况缩减。”我也提出了我的看法,而且特意强调了“缩减”而不是“删减”。因为在我看来,我这些图表和分析没有废话。“我觉得有两种方案,第一,宏观用户情况的四个表缩成两页,结论只提炼两句话,包括网民数量、规模和构成,以及文娱行业的生产者、渠道和消费者变化,第二,这部分整体用一页,网民数量、规模和构成直接删掉图表上结论,文娱行业的情况拉年度数据”我也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是我的习惯,不给上司做简答题,只让她做选择题。第一种方案就是网民情况和行业情况同等重要的展现方式,第二种方案意在强调行业情况,弱化网民情况。
“这样,整体思路按第一种方案来,网民情况这一块,数量和规模做成图表直接上结论,年龄和地区用图表加结论,文娱行业把生产者和渠道的数据强化一下。”童然说。显然,她是结合了我的两种方案,在每一块内容里都强化该强化的结论点,删去不必要的内容,比如,网民数量、规模和构成这块,数量和规模对我们业务的影响不是很大,毕竟网民数量增长已经几近饱和,但网民构成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精细化运营的基础,这里面的维度可以细化出很多指标:用户人口统计基础属性——性别、年龄、地狱、受教育程度等,用户偏好——内容偏好、时段偏好、渠道偏好等。而文娱行业中,新技术新模式促成了下游的内容消费的变革,比如短视频、直播等等,这些新的内容形式的出现,得益于4G网络通信技术和资本的投入,所以研究上游的生产者、和渠道对于业界来说更为关键,学术讨论的文化研究则更偏重于下游的内容消费。
“好的。”我回答。
我回到座位,按照童然的要求重新整理了我这部分的工作。
和童然比起来,我想的更简单直接。童然既能站在全局考虑——将宏观数据定位在整体方案的次要位置上,还能理清楚宏观数据内部的逻辑结构——细致到每一个结论的重要级顺序。在她的大脑里,可能早就已经形成了一张逻辑网,里面的每个节点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每一个节点在整体里的呈现,都有精确的权重占比。她可以通过观察图表和结论,迅速判断一个结论对于整体的影响,从而形成重要性判断。
童然毕竟是做了这么多年策略的人,逻辑力、把控力、执行力都非常强悍。这一点是我非常佩服的。
“诶?你们在这儿啊。”BI的同学推门而入,手上拿着办公用的电脑。
进来的BI同学叫球球,是专门负责明星事务数据需求的。她虽然叫球球,但实际并不胖,可以说非常苗条。一头偏分的短发显示出她的精明干练,浅蓝色宽松牛仔短裤加上白色平底布洛克鞋,既休闲又精致,加上白色连帽小卫衣,整体感觉非常青春。
她走进来坐在童然旁边,用左手捋了一下偏分的头发。近距离地看,她有一点黑,也有一点显老,油脸非常明显,浓重的黑色全包眼线也显得有些过时,又细又重的眉毛没有一点层次感,反而还有点发灰,好像纹了很久的眉毛已经掉色一样,嘴唇和皮肤一样颜色很深。
“你们弄得怎么样了?”球球问。
(欢迎阅读《权力的魔法》,小说根据身在互联网的运营小妹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欢迎讨论,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喜欢的话请收藏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