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归来
华阳之战,秦韩胜,魏赵败。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再战。战后,秦国没有加大对魏国的打击力度,反而与魏议和。这是因为,秦忧山东诸国恐合纵抗秦。秦国接受魏国南阳之地并退兵。有了南阳,秦国将攻占楚国上庸之地合并起来,设置南阳郡。
秦国撤军,韩国默不作声,魏国不敢应战,赵国注意力放在燕国。华阳之战后,中原诸侯格局又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燕惠王被权臣公孙操刺杀,吸引了中原诸侯的注意力。这就是燕武成王继位的时候,赵、魏、韩、楚四国,干涉燕国内政。
赵惠文王干涉燕国内政之举,导致燕赵两国自从燕昭王以来和平友好的关系破裂。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燕武成王对赵国落井下石。燕王喜在位,没事就找赵国麻烦。
中原诸侯干涉燕国,秦国这边也没闲着。
公元前271年,秦国国内发生两件事:
1、范雎入秦。
2、魏冉免相。
穰侯魏冉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魏冉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劝说秦昭襄王,并提出了重要的战略方针:远交近攻。
范雎指出攻齐刚、寿是战略错误,因中隔韩、魏,难以固守。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使攻占土地尽为秦有。又认为地处中原的韩、魏系天下枢纽,欲兼并天下,应先用兵韩、魏以断山东之脊。秦昭襄王借机,免除了魏冉的职务,范雎为客卿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一波未起,另一波又起。这就是导致秦赵两国发生大战的原因:秦赵换地。
秦攻取赵地3城,赵以公子部为质于秦,并与秦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3城的协议。赵惠文王见秦国内政不稳,魏冉被贬,得到秦国土地,拒绝换赵国的土地,还派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派郑朱前去做秦昭襄王的思想工作。
秦昭襄王不但没有得到赵国的城池,还被郑朱忽悠,越想越气。君王生气,注定是血流成河。秦昭襄王干了一件事:出兵讨伐赵国。
可,奇怪的是秦昭襄王没有把伐赵的任务,交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白起,反而交给了一个战绩不是很出众的新人:胡阳。
此时,胡阳的职务是中更。按照军功授爵,是十三级,也算高的。但,与白起相比,一个是莹莹之火,一个是日月之辉。
那么,秦昭襄王伐赵为什么用胡阳,不用白起?有以下原因:
1、魏冉被免相白起合魏冉关系好,难免遭受牵连。
2、秦昭襄王想要借机削弱宣太后、四贵的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培养有能力且听话的将领。
3、胡阳有军功:a、攻占魏国的卷、蔡阳、长灶三城b、华阳之战建功,进入秦昭襄王的视线。
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总之,秦昭襄王把伐赵的任务,交给了中更胡阳。
接下来,看一下胡阳的个人的简历和表现。
对于胡阳的出生、家庭背景、此时年龄有多大,史料没有记载。但,他的官爵是中更,又得到征伐赵国的任务,说明了他有能力、有军功、能打,还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
胡阳伐赵,刚开始打得很出色,围攻赵国重地:阏与。
为了截断赵国出兵救援,胡阳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惠文王面对秦国的攻势,阏与告急,问了两名武将:廉颇、乐乘。
问的话题,只有一个:救与不救。
这两名有资深、威望的武将,给出了答案:不救。
理由:道远险狭,难救。
此时,站出来一个人主张救,这个人就是一战成名的马服君赵奢。他的理由: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惠文王也想打,以赵奢为将,救援阏与。这就是公元前270年,战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赵大战:阏与之战。
现在来看一下,阏与之战,秦赵两国的基本情况。
君主:秦国秦昭襄王、赵国赵惠文王。
主将:秦中更胡阳、赵奢的官爵没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