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报纸上公布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切准备工作进行中。
在看完公布的招生条件之后,全国所有考生们都沸腾了。时隔多年,不知道多少被耽误的人盯着这一次机会,大家等了太久了,黑暗中踽踽独行,终于见光后,便是狂欢。
只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拨乱反正的工作进行中,也的确没有太多的精力,第一次自然是会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同样,招生的人数与报考的人数也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消息自然也很快传到了石头村,从年前就渐渐有风声传出,到现在终于印证了这件事。官方的消息出来后,知青们都心动不已,躁动不安地开始为自己谋划。
李村长自然知道他是留不住这些人的,也没想留住他们。对于他和石头村而言,闫安等人的价值已经发挥了作用。如今村里的养殖场和药材加工厂都非常地顺利,收入日益增多,村民们的口袋也富裕很多。
至于脱贫致富,还得要更多的时间。
分产到户的示范区刚刚成立,他们这一块儿估计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李村长如今的工作重心都在养殖场上。闫安的建议他是真的听进去了,对于食品深加工非常感兴趣,正在努力找关系呢。
成立一个加工厂是不容易的,除了要有销货渠道,还得有生产线。总是用手工,就石头村这么点大的地方,最多是小打小闹挣点辛苦钱。闫安说的也没错,要有长远的目标,制定了计划之后就要好好去实施,李村长正一步步往他自己设立的目标前进着。
这些当然不关闫安的事儿,在高考恢复的消息确定后,她就收到了闫爸寄来的各种资料和试题。虽然之前他就提及过这件事情,也有陆续给闫安寄了辅导书来,可真的确认之后,他还是很紧张的。
要不是他自己的工作走不开,肯定要亲自来一趟,好歹见一见女儿,知道她的水平,心里有底些。
随着辅导书寄过来的还有一封信,好歹是送来了好消息。闫爸跟闫妈之前为了避难才来到省城,现在拨乱反正,之前的仇家也不在了,原来的单位都重新发出了邀请,想要他们回去。
闫爸正在考虑,毕竟他们到省城来也好几年了,要再回去又得重新适应。他如今的工作还好,回归到主刀位置后,工资和津贴都会往上升一升。闫妈可以转入学校的教职岗位,继续教书,即使学校比原先要差了一些,但待遇还行。
孩子们都正在读书的关键时候,要是回去,还得再适应。而且,闫安还在石头村呢,省城已经是不短的距离,回去的话,只怕更远更远。
反正闫安和弟弟闫宁都在备战高考等结果出来了再考虑也不迟。闫爸在信里也写了他们接下来的打算,让闫安安心在石头村备考,顺便给她整理了好几个大学以及这些大学的王牌学院学科,让她自己选择。
闫安的消息都是从杨佳贺他们那边来的,对于大学的选择上并没有管这么多,而是跟着杨佳贺他们。对比下来,其实省城的大学正合适,而她想考的是文学院的中文系。
夏岚受了她的影响,也准备选省城大学文学院,至于学科,暂时还没定。她自己还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考上,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在犹豫。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因为,陈用一直没有透露他自己的去向。作为省城人,他会来到石头村当知青已经让人很惊讶了,其实他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回城,毕竟他父母给他运作一个岗位也不是难事儿。
既然她自己已经做了决定,为了安抚父母亲,闫安还是写了信回家,生怕他们为自己担心。除了跟他们说说自己的近况,汇报学习的进度,还有就是讲一讲自己的目标学校,让父亲帮忙给点意见。
跟她很不同的是杨佳贺的父母,家里还有好几个孩子,他们也的确帮不上什么忙。在杨佳贺写信回去说要考大学之后,只来了封信让他自己看着办,之后就放任不管了。
说起来也很奇怪,按说他作为家里的老大,能力也不差,父母应该会稍微重视一点才对。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么奇怪,杨佳贺从小到大也都习惯了,很冷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他靠自己也习惯了,成年后,他走的每一步路都是靠的自己。
这天,杨佳贺带着陈用,一如既往来到闫安的房子里,坐在书桌前努力。四个人在灯光下学习,好不容易把今天的任务完成了,闫安去厨房端出来一锅甜汤当宵夜,一边喝着,一边说会儿闲话。
杨佳贺速度快,一大碗糖水三两口就给灌下去了,之后就开始在边上絮叨:“明天我们一起去镇上,村长说会提供一份资料让哦我们去报名。之后再去一趟供销社,听说有新书到,不知道会不会有新的辅导书。”
这事儿他已经提过三四次了,陈用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只能当耳边风。至于另外两个,根本就没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