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危机感,李隆基本质又是一个喜欢享受的文艺小资,于是倦政了。
李伸送的功劳确实不小,但在这种背景下,也成不了对抗李林甫的王牌。
想对付李林甫,走“正路”是不行的,必须以毒克毒,以邪对邪,于是李伸准备了第三封信,只是现在还未到拿出来的时侯。
……
李伸请人挖池子。
“伸儿,为什么挖池子?”赵良成问。
“舅父,赵原村有多少人识字?”
“十几人吧,”赵良成想了想说。
虽然现在农村开始出现了私塾,整个赵原村六十多户人家,三百多口人,只有七户条件好的人家有人上过私塾,识字的人不超过二十人,并且识字都不多。
比如虎头,也上了三年私塾,随后就停学回家劳动了,二伢还是李伸相劝的,今年开春才上的学,不然赵家都不打算让二伢子读书。
“为何?”
“有费用啊。”
想上学,必须送束修礼,束修礼等于是学费。
余下书贵笔贵纸贵墨贵砚贵。
砚墨笔还好一点,特别是书和纸,条件不好的人家根本读不起书。反过来说,现在的孩子当家立事比较早,半大的孩子也有做很多事了。一进一出,因此上学的孩子并不多。
“舅父,我打算将这个费用大幅度降下来。”
正说着话,肖山塞的肖克明带着几个山民担着山货,来到赵原村。
看到了李伸,肖克明放下担子,远远地扑过来,施一大礼:“参见世子。”
“肖叔父,我这个世子别当真。”李伸将他扶起来说。
不能当真也不能当假,真真假假的连李贵儿都说不清楚。
也不是世子,而是感谢。
美味居开业后,肖山寨受益最大,不但有山货,去年冬天,李伸又让他们烧木炭,无疑又替肖山寨增加了一笔收入。七七八八的,肖山寨辰光变得越来越好了。
肖山寨的人是真正的山里人,剽悍又质朴,没有多少心眼,加上李伸平和,不讲架子,于是全寨子的人都十分感谢李伸。
赵良成叫人安排这些山货,肖克明看着前面的土岗:“世子,苜蓿这样种长不好啊。”
李伸说了肥,唐朝农民也重视了肥料。
各城市郊外的百姓去城市买粪肥,各牧监附近的农民去牧监买马粪,也让小孩子拾粪,还有就是种紫云英和苜蓿,春天将其沤烂当绿肥,真不行,轮耕了。
“是长的不好,但无妨。”
今年正月,草木还未蒙发,李伸让村民烧荒,然后用铁耙子耙一耙,撒上苜蓿的种子,余下几乎不管了,等于是真正的刀耕火种。
想种好苜蓿,同样得锄草、浇灌、施肥。
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就是李伸所说的,简便。
能收多少是多少,猪羊养的多,可以用一些不好的耕地种高粱,用高粱杆做青贮。
苜蓿又是多年生植物,春冬农闲时,抽空将荒草锄一锄,到了明年会更多,也会更壮实。
以及他那种堆肥,想要发酵得更彻底,必须翻上几次,但太麻烦了,麻烦就是不简便。于是将粪便埋到沟里,发酵一段时间,也不管发酵得好坏,就拿出来施用了。
赵原村人均耕地真的不少,只是地瘠,加上缺乏水源,更耗劳力。连自家的正常耕地都做不到精耕细作,也不可能细心照顾这些苜蓿。
“原来是这样……”
赵良成拉着肖克明几人回家,请几个喝茶。
大家随便聊了聊,肖克明忽然问:“赵大郎,你家虎头多大啦?”
“十五岁了。”
“我家丫头十三岁,刚刚好。”
李伸进了三回山,肖克明在肖山寨颇有威望,他对肖克明家略有了解,肖克明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人了,小女儿岁数不大,皮肤有些黑,不过模样能算得上俊俏。
只是……李伸正喝着茶呢,肖克明未说完,他想着肖克明小女儿的模样,一口茶水喷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