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咱们得继续往前走,到那受灾小的地儿。今儿这,就是人家不来赶咱,咱也呆不久啊。就那么些野菜,咱们这些人家都不够一个月吃的,还得和他们抢着挖,那多憋气!”村长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众人又点头。
“等咱们到了没灾的地方,人家有粮,不稀罕这点野菜!咱们就可以放开了挖,没准还能找点活计,挣几个铜板换粮食吃。”
无有不应的。最后村长拍板,大伙继续往前走了。
就这样无风无浪地又行了五日,每日中午歇上半个时辰,汉子们撑了这么些天,胳膊早已酸疼得抬不起来。
妇人们正好趁这个时候跨了篮子上岸赶紧寻摸些野菜。这样既赶了路,也没有再消耗原先的粮食,大伙都还算满意。
就这样,到了郢江府的最后一个大城,北襄郡城。
北襄郡城本就是依着阳昌河而建,再往北就过了阳昌河了。到这儿雨势已经明显减小了,一日有一日没的。最近两日途径的村子,还有村民问他们打哪儿来,很是和气,不像是遭了灾的样子。一问,原来他们这儿才稀稀拉拉地下了半月的雨,可谓是风调雨顺,半点儿灾也没受。
不过众人并未打算就此落脚了。因钟灵私底下劝说她舅公,
“咱们一路走来,受灾的地儿不少。往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过来,这里指定是容不下的。咱呆在这儿,前头几天可能还好,往后头些,日子怕是不好过。”
见她舅公面色犹豫,又说:
“这儿虽然没啥雨,但也不见太阳呀。舅公,咱们这些人从南边过来,一应物什全都湿透了,不得多晒晒啊?挖了野菜要存起来过冬,直接晒干也比烤干轻省很多。”
村长皱着眉思考了一会儿,终于说:“眼看再往北一些雨就停了,咱们这么远都走了,也不差多几日的路程!行!咱就再多走两日。”
村民们由于前几天的事,倒也没人跳出来要单独留下来。
大家就在北襄郡城外出了阳昌河,转入一条稍小的河继续往北去了。这回行船倒是快了不少,一来无雨,二来也不是逆流而上了。只走了一日就到了豫中府的一座大城南阳郡。
就在这儿落定了。
今日太晚,大伙儿在城外不远处找地歇下了。
也不欲多做停留,次日一大早,就催村长带人去问清楚事项早日安定下来。村长让他们在原地等候,只带了钟兴维并四个灵活可靠的后生,到城门口看了告示,进城就问人往府衙去了。
到了府衙门口,给了守门的小哥一盏茶钱,就被指去户房方向。
所幸当今发了严令,让当地各级官员全力帮助百姓一应的灾荒赈济并临时安家之事。所以户房各书吏早就磨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了,只可惜大部分人还没往北逃到这里,近日来每日都只接待零零星星几个村民,正苦恼着呢。
是以钟兴维一行人受到了生平前所未有的礼遇,啥时候官爷们这么客气了?
六人忐忑地随着办事的张典史各处转悠,只知点头说嗯,不知到底说了做了些啥。临了,张典史取出一份图册来,圈了三个乡,让他们自己选一个。
那张典史一再表示:“你们是走了运了,像你们这么大伙人,照平常定是随便被指到辖下的县里,再由县里打散了分到各个村里去的。不过当今圣上福泽天下,心系灾民。”说着还狗腿地朝东北方向拱了拱手。
众人又是一阵点头过后,典史接着道:“让咱尽量把你们往一处拨,你们熟人聚在一起也好互相照应,早日安定下来。”
张典史又板了脸严肃地训诫,“但你们万不可惹是生非,若是仗着人多聚众闹事,朝廷正招人去你们家乡那边修堰呢!隔壁工房的诸位典史们正愁招不到人,一有闹事的,立马捉了,送去南边修堰坝!”
众人吓得赶忙摆手,直说不敢。咱只是过来谋个生活,一定老老实实地,最迟熬过冬就回去了。
倒是村长和钟兴维头脑还算清醒,毕竟是识字的,多了两分胆识。把三个乡的情况仔细问了一遍,选了东边的一个乡。不过他们五十六户人家,虽说要尽量安排在一起,但也没有哪个村子能容下这么些人的,还是要拆成四拨划到相近的四个村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