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闪所了解的历史上,史学家及很多三国爱好者对姜维贬多褒少,主要是因为他连年征战,耗损了蜀汉的国力,却未伤及曹魏的根本。
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时,蜀武官员几乎都在反对,就连廖化也多次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行难为之事”。
后世的人们总结了姜维11次对魏国用兵的结果:其中大胜2次,小胜3次,相距不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总体来说,姜维是胜多败少。
从“宏观”上来说,姜维北伐确实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
正是姜维的主动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在这几十年里,蜀汉土狭民寡,而曹魏拥有九州之地,后者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只要一有空闲,刘闪就会仔细回想自己读过的史书,希望找到姜维北伐曹魏“寸功未立”的原因,希望在今后决定性的北伐中尽量避免相同的失误。
众所周知,蜀国后期将才匮乏是个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最后几次北伐时,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可见姜维当时处境的艰难。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
在刘闪看来,姜维的军事才能应该不会低于邓艾,正是由于两国兵力和国力的巨大悬殊,以及后勤供给上的困难,这才使得姜维的几次胜利都难以进一步扩大战果,只能无奈班师回朝。
另一方面,朝中官员的打压也是原因之一。据史书记载:“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兵不过万人。”就是说早期的时候姜维手下的士兵还不到一万人,北伐只能是小打小闹,对于魏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威胁。
在历史上,公元253年之前姜维一直担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直到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才升任大将军,即便如此,他能动用的兵马也不到5万人!
看来,要一统华夏,实现自己“大汉万年”的宏愿,必须要对姜维绝对的信任,也要做他坚强的后盾!
天已微明,门外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刘闪替熟睡的李昭仪盖好被子后轻轻起身。
“陛下,已经查到些蛛丝马迹,现要可以确定黄晧很多朝臣及他们的门人常有往来,特别是陈祇!”向宠低声说道。
“陈祇?他是何人?现居何职?”
“陛下,陈祇,字奉中,乃是前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其相貌威武,善长多种技艺,深受费祎的赏识,现任是费祎府中的家臣。”
刘闪听完向宠的调结果有些震惊,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与费祎有关,觉得应该查实后再做处理,暂时并未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