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意已决,不用再说了。”朱允炆重新坐回椅子上,和这鸟毛没啥可说的。
朱允炆考虑到等时间适合就把这鸟毛一脚踢开,现在还不行,还得给封赏,因为他是东宫府的老人。
“陛下……”
“好了,都退下吧”朱允炆揉了揉眉心无奈的说道:
“齐泰,朕看你一直没说话?你和他回去和解释解释吧!朕不想多说什么
还有事情就按我说的办,给下面传话,太祖子孙回来祭祖没有任何问题!胆敢阻拦者,杀!”
他还要继续在史书里找些答案,看看最适合的解决籓王的方法。心里有个底了之后就可以问问群臣的意见,看看有没有好点意见可以补充的。
不然直接问群臣意见,你一句我一句,听着好像都有道理,挑花了眼就等于没挑。
毕竟这些大臣都是通过科举挑出来的人尖,又经过几十年官宦生涯的洗礼,见识和眼界都不差的,既然给出了方法,肯定也能给出恰合逻辑的理由。
黄子澄无奈只能被齐泰拉着退下,出了御书房就开始对着齐泰发难,齐泰也不恼,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这很正常,没什么可恼的。
黄子澄一脸不满的说道:“公是欲陷皇帝于险地嘛!眼下情况,新君刚刚继位,内外不稳,一着不慎就满盘皆输。陛下年幼,公却不好好履行辅政职责。”
齐泰叹了一口气道:“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陛下当前处境也是两难,不放人天下人会说陛下不义。
所谓家国天下,陛下不光光是要治国,还得要治家,治家更在治国之上,是家事就得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眼下燕王一片仁孝之心,陛下若是阻拦,在天下人的眼中和燕王的举动就高下立判。
而且以什么理由阻拦燕王尽孝呢?太祖遗诏?”
“而若是不阻拦就像你担心的那样,燕王的名望会更上一层楼,或许还有其他籓王的一些麻烦,但是陛下大位已定,燕王的名望能干嘛?造反嘛?反了,他的所有名望都会一朝散尽!”
齐泰摇头失笑,感觉燕王这步棋实在走的不那么得当,搞不好朝廷还能把他扣下来。
不过陛下真是好果断,听到消息后估计立马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黄子澄脸色变幻一阵,这个他也有想到,但是那一瞬间对燕王的恐惧占了上风,只想着赶紧请令把他给堵回去。
要知道燕王纵横北元蒙古这么多年,可不是白来的,太祖驾崩之前他还是征伐北元的统帅,军中不知道有多少他的老部下。
黄子澄艰难开口,道:“那也不一定就能达到目的,燕王不是那么好相与的,他既然会回来祭拜太祖,肯定是有原因,有大利益的。还不如直接以太祖遗诏斥退回去。”
“这谁又知道呢!太常卿又怎么知道燕王不是等着朝廷的一纸诏书斥退他,然后他就顺势可以回北平了呢!”
齐泰话说的意味深长,这些都是不确定,他们只能在不犯错的情况下去反击,对付燕王这种大敌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
这几天朱允炆都在处理杂事,熟悉环境,也没有管妻妾的事,朱允炆也不想这么早去见他们,毕竟是最熟悉的人,说不定就有什么破绽。
太孙妃马氏带着朱允炆的孩子已经进驻皇宫,朱允炆觉得最起码也要等权利稳固后才好去见他们,这样才保险。
第二天凌晨五更天,奉天殿早朝。
三通鼓后,百官排队准备入奉天殿。文武官员分为左右两列站好,待朱允炆进殿安坐后。
鸿胪寺“唱”,道:“入班,进殿…”
此时文武官员才左右两班进入殿内,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这才开始奏事。
早朝奏四方事,来的人多,一般都有几百人,此刻齐声拜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朱允炆现在已经经过登基大典已经算是见过大场面了,第一次早朝没有任何不适应,唯一不满意的就是时间安排的太早了。影响睡眠。
“谢皇上!”
几百人的声音在一次震动着屋顶,隐约好像有灰尘落下,今天新君第一次朝会,缺席的几乎没有。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这句话是朱允炆说的,而不是影视剧里太监尖着嗓子喊出这句话,明朝时除非是皇帝病了,不然都是皇帝来说这个作为开场白。
“臣有本奏”
从人群中站出个人,持着笏板躬身而出,朗声道:“恭喜陛下,新君继位,河南一老农民发现祥瑞,想进献给陛下”
说着又走出一人,道:“臣也有本启奏,山西大同知府同样发现祥瑞,有麦生双穗,天生彩云。”
朱允炆看了一眼,都是些不认识的小官,一下子走出了五位,估计是想趁着新君年幼不懂事捞一波政治利益的
,本不想理会,又想了想说道:
“进献上来吧!等会后朕再观看。还有什么事?”
这些都是想靠拢新帝的官员,倒也不能过多的打击了积极性。
接下来朝臣们没有丝毫停歇,挨个站出来禀奏。
“陛下,工部侍郎出缺,诸事烦杂,请陛下早做决断。”
“陛下四川大旱,请抚减赋三年并调集粮食赈灾。”
“陛下,云南蛮族依然有小股叛乱,敦请朝廷下令平叛。”
朱允炆端过茶水轻轻呡了一口,整个早上都在讨论这些杂物,口渴的紧。
自从明太祖废除宰相后,朝廷不管大小事都会禀告上来,需要皇帝亲自处理,朱允炆现在是体会到当明朝早期皇帝是有多不容易了。
看着下面这些人的表情,一个个正襟危坐,表情严肃眼睛却很渴望的盯着御座上,朱允炆不禁心里犯嘀咕喝个水怎么会有种不自在的感觉。
是错觉没错了!
改天一定要在这龙椅前面放张桌子,这么空荡荡的怎么都感觉不舒服。朱允炆暗暗想到,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
“燕王朱棣来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