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和王双在河堤战场比斗的时候,廖化正准备指挥汉军打过汉水。
偷袭堤坝的目的,并不是决堤水攻。
有魏将常雕的例子摆在眼前,丁奉即使再能打,也不可能依靠偏师守住河堤,更何况,汉军的船队不可能在魏军水兵的攻击下对丁奉进行有效支援。
汉军虽然投降得手了,但是,魏军依旧掌握着优势。
既然汉军迟早要撤回南岸,汉水水位下降,魏军能够从容渡河,那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浮桥战场,汉军对魏军进行了三轮阻击,每一次汉军都是胜利者。
汉军取得连胜,不仅因为将士们骁勇善战,狭窄的地形以及汉军充分的战备,也是魏军饮恨沙场的重要原因。
一旦水位下降,魏军便可以舍弃浮桥,从河道上的任意一处地点登陆。
那时候,敌军不仅可以使用骑兵,他们在岸边打造的攻城器械,也可以直接投入战斗。
汉军不可能沿着整个汉水河道进行布防,浮桥战场处的防线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既然汉水水位下降是一种趋势,无法阻挡,那么,廖化只能趁着汉军在局部战场上有优势的时候,发起进攻,对魏军进行袭扰。
趁着丁奉偷袭了魏军河堤,分散掉魏军兵力的当下,渡河攻击,是汉军最好的进攻时机。
一旦汉军再度取胜,那么,魏军的士气将会再度下去。
如果汉军能够顺便破坏了魏军的攻城器械,那么,将会把敌军对襄阳城的威胁降到最小。
廖化吸取了魏军的战败教训,两路出兵,确实可以让对手的兵力捉襟见肘,无法领会汉军的意图。
但是,曹仁手上的兵力,可比汉军兵力更多,魏军完全可以同时出兵对抗汉军的两路偷袭。
既然汉军可以先后击破了两支魏军,那么,魏军未必不能先后击败两路汉兵。
因此,廖化有意和丁奉错开了出兵时间,先要求丁奉带兵夜袭,夺取河堤,随后,以丁奉为诱饵吸引魏军主力尤其是敌人的水军,向着河堤战场方向靠拢。
等到魏军的机动兵力大幅抽调开之后,汉军再全力渡河,直接强攻魏军防守浮桥的部队。
尽管廖化把丁奉部将士当成诱饵,但是,他并没有把爱将当成可有可无的牺牲品。
廖化信任丁奉的能力,相信自己的部将能够把队伍平安带走。
不论是丁奉,还是廖化,每一支汉军,都是主攻力量。
今天之前,魏军虽然连续失败,但是,他们始终都是以进攻者的姿态战败的。
敌人或许没有信心战胜汉军,却未必会担心汉军的反击。
这一次进攻,汉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出自己的威风让敌人明白,即使有汉水天险,他们也并非彻底安全。
只要打过汉水,汉军就算胜利,即使无法破坏攻城器械,也会摧毁敌人的自信,让敌军开始调整部署,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变得更加谨慎,进一步降低魏军的进攻效率。
廖化并不准备直接通过浮桥发起进攻,魏军的几次失败经验给了他足够的借鉴。
进攻方很难利用浮桥发挥出局部兵力优势,而且,浮桥作为连接南岸和北岸的重要通道,魏军必然会加强戒备。
汉军将会利用船队运兵,从侧翼登陆,偷袭魏军守桥部队。
使用船只渡河,不仅可以迅速把兵力投放到对岸,这种打法同样可进可退,如果战机不成熟,将士无法登岸,也可以迅速上船,撤回来。
整个渡河行动,充满了威胁,汉军最主要的水上对手,就是魏军的水兵。
和江东军相比,魏军的船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差了太多,可是,汉军水军的实力更弱,没有能力与魏军再汉水上作战。
一旦汉军提前被魏军发觉,遭到了敌人水军的拦截,轻则无功而返,情况严重的话,汉军偷袭部队将会全军覆没。
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同样也是为了保证安全,汉军没有容错率,只有一次出兵机会。
廖化必须通过一次调兵,把精兵运过汉水,袭扰魏军守兵,策应主力利用浮桥渡河。
廖化会随船渡河,既确保亲眼掌握战事情况,也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渡河部队士气。
按照约定,成功登陆之后,汉军会点起烟火,留守在南岸的苏由、沙摩柯等将领组织兵马同步发起进攻。
为了保证登陆将士的战斗力,参与这次突击的,都是向籍、马大目这样的百烦卫佼佼者。
所有兵将只携带一把短刀,或者长枪,防具也以木制盾牌为主,以便于减轻船只负重,提高运载量。
弓弩类的副武器以及笨重的铠甲,直接丢弃在南岸。
廖化不仅仅这样要求将士们,他自己同样以身作则,轻装上阵,只随身携带了一把短刀。
和部将们进行了最后的战斗部署,确认完战争细节之后,廖化统帅将士们,来到岸边,组织士兵上船。
无论大小,每一条船上都有一名部将负责管理。
为了提高效率,只要船上的兵力数量足够了,船只便会立即起行。
水军行船的时候,汉军还在侧翼方向部署了两艘快艇,负责巡逻警戒。
这两艘船的战斗力并不强,然而,一旦魏军水军出,他们将会立即冲上去,为船队调整方向和计划,争取时间。
船队刚刚离岸,就被河道上警戒巡逻的魏军小船发现了。
丁奉夜渡汉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夜色的掩护和魏军的疏忽大意。
汉军偷袭得手之后,魏军水军立即行动,在河堤战场附近部署,防备汉军通过水路,对丁奉进行救援。
为了监视汉军船队的动向,魏军派出了大量巡逻小船。
这些小船并不坚固,船上的士兵也很少,但是,它们的数量很多,船只又比较灵活。
立即有魏军小船朝着北岸靠拢,通知守兵加强戒备,同时,部分魏兵朝着上游的水军驶去。
直到现在,战情并没有超出廖化的计划,汉军加速渡河,很快到达汉水北岸。
廖化的坐船,并不是第一条靠岸的汉军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