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丈,你果然是个顶顶聪明之人,这案子,办得极好呀……
确实,这件城门楼工程贪渎案,凤修办得是极好。
自从想清楚了公输鱼暗示给他的话中深意,他心里便有了准主意,做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短短数日,由凤修带领的三法司,把此次的城门楼一案做为引子,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近年来工部所涉及的大大小小数十件案子全都掀了出来。案件类型包括贪渎、贿赂、造假、侵地、谋杀、欺君。涉案人囊括了工部上下全部的官员,除了一个名为甘棠的农田曹。
满朝哗然。对于这个结果,所有人都觉得,即是意料之内,又是意料之外。
说是意料之内,那是因为:
谁都知道,由湘王监管的工部,早已是从上到下,沆瀣一气,烂透了。你若不贪不腐,便容不得你存在。要么被灭口,要么被踢出局。唯一一个没有同流合污的甘棠,还是承了其叔父为侯爷的祖荫,有几分颜面在,才没被除去。但在平日里,他也是一直被同僚们视如痴傻,被孤立排挤,只能勉勉强强保住一个农田曹的小职位。
说是意料之外,那是因为:
湘王做事向来小心,桩桩件件,断不会留有手实。每每觉得自危时,便早早地灭迹、灭口,心狠手辣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此次三法司竟能找到有力的人证、物证,将工部一干人等的罪名坐实了,端的不易。料想,必是有贵人在背后出手相助。
没错,这个贵人就是晋王。
晋王既然抛出了“城门楼坍塌”一事,闹得惊天动地、轰轰烈烈,自然是开弓无悔、不达目的不罢休,又怎会不留下后手?若要在最后的审理阶段让湘王和工部因无实证而逃脱了,这么大的一个局,岂不是白费了?
故而,晋王于两年前便已派了心腹潜于工部,收集各种罪证,更是在最近的一次城门楼修葺工程中,暗中救下了数名险些被湘王灭口的丁夫整合到一起,于最后的关键时刻,交于三法司。终于算是坐实了湘王与工部的弥天大罪。
先是安插谍者,继而耐心等待,即使有了证据,也是秘而不发,只待制造出最佳时机,利用舆论,令万众瞩目,在最关键的时刻出手。厚积薄发,一击而中。晋王这个局,堪称完美。
唯一可惜的是,皇帝并不想成全了晋王之美。
在三法司呈上御览的案卷中,关于对工部上下的一番彻底清洗,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抄家的抄家,该流放的流放,皇帝均是欣然批复而关于证人对湘王的攀咬指证,皇帝却是御笔一挥,直接抹了去。
果然,之前皇帝将湘王禁闭于府中,又不明令三法司对其审查,是有一番试探的。他就是想要看看各方的反应,尤其是想看看,在三法司需要关键实证的当口,谁会出手相助。如他猜测的一样,跳出来的人,正是晋王。敢于持刀来争的,必是距离权力中心最近之人。敢于对一等亲王下手的,也只能是另一个一等亲王。
城门楼坍塌事件一出,损了皇家的颜面,更是扫了帝王的威信。皇帝不是不怒,但多疑的他,立即就想到了党争。他恼湘王贪赃枉法、欺瞒于他但他更恼在背后设局的晋王,竟将他也设为一颗棋子,想要假借他的手,将湘王除去!他自然不会让拨此如意算筹的晋王得逞。
清洗了整个工部,便足以挽回颜面与威信,亦能平了民愤。而湘王,万万除不得。若是湘王就这样被除去了,那朝中便只剩下了晋王一人独大。皇帝可不想再如六年前那般,因太子一人独大,满朝文武皆以太子马首是瞻,最后,他不得不面对父子兵戎相见的局面。
皇帝要的是制衡。在皇子中制衡,也在朝臣中制衡。
多年来,皇帝刻意给予湘王与晋王几乎等同的恩宠,令他们势均力敌,各自为政,明争暗斗。朝臣们则是纷纷选边站队,以湘王阵营和晋王阵营,划分出了清晰的楚河汉界。
从近日的奏折来看,为湘王开脱的,要湘王下狱的,仍旧是一半一半。通过这件案子,皇帝再次检验了一遍由自己一手打造的均衡朝局。一切,都还在他的掌握之中。
皇子们忙于争储,都得巴结讨好于他朝臣们困于内耗,亦是无暇给他找麻烦如此,他便能安坐于龙椅之上,高枕无忧。对皇帝来说,这便是最好的局面。
至于这种争斗与内耗,要死伤多少无辜的人,皇帝半点也不在乎所以,从头到尾,他问都没问过一句,坠落的城楼巨石可有伤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