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似乎亲戚介绍起顾南来是那么地顺理成章,大龄,年龄上相配,家庭也不算大悬殊,都是普通人家,农村人也不谈什么事业不事业的,这社会总归是饿不死人的,结婚成家才是首要的事情。
至于结婚后日子过成啥样,一般人们都不会考虑。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也不过只写到结婚,至于结婚之后过成了什么样,从来没有谁写过。
就像林可欣跟顾南的婚姻生活在婚宴之后才是真正的开始。
像所有的人一样,林可欣也曾像哲人一样思索过人生的意义,看世人熙熙攘攘的为了生存的银两而坚强,难道就为了每天一日三餐吗?虽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似乎又不是如此。
又比如婚姻,人为什么要选择婚姻?或者说于婚姻而言是不是与谁过都一样?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选择是否结婚、与谁结婚既缘了命运的手也缘了每个人自己的性情。
就拿林可欣来说吧,虽然没有哲学家那样思索人生的深度,但是她也认为人活着的幸福也许就是一个追求理想生活状态的过程,把所有自己认为美好的生活情境一个一个地去实现,这个过程与实现的结果都是令人愉悦的、觉得有价值的事情。
至于婚姻本质上可能就是一种需要,无论是情绪价值、生存价值还是本能感觉,她都是一种需要,虽然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但人生而具备的孤独感、无力感、不安全感、需要慰藉的感觉,这些都是婚姻存在的意义。
而婚姻幸福不幸福,最直观的感觉应该就是快乐与否了。
可是快乐的定义却又因人而异,“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可能一方认为读一本书的快乐远高于吃一顿肉的享受,亦或许另一方以为几个人三五成群地玩几圈扑克,来一段输赢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而不喜欢的人却认为是浪费生命、毫不上进。
这些差别要是真正地来定义孰是孰非,可能公有公的理念、婆有婆的想法,都无可厚非,只要不伤害到别人,任何人的生活都是存在即是合理。
但是唯独成了夫妻、共同囿在婚姻的围栏里,就有了是非出来。
因为不管是法律还是生活,都在以有形或无形的绳索把俩个原本毫无关系的个体捆到了一起,祸福相依、休戚相关。
若明白,就能夫妻步调一致把生活的步伐迈得响亮、顺当一些,若然格格不入,自然是南辕北辙把婚姻这辆大车拉得艰难,甚至四分五裂而分崩离析。
林可欣也顾南选择了彼此作为人生婚姻旅程的同伴人,在最初本着良善的本性都是一心一意向着美好的终点出发的,只是,在这个旅程中发生的琐琐碎碎像一把把无形的刀割断了原本就勉强连接在一起的绳索,最后的结局有世事的因素、自身的不成熟,或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其实从来都不是对方心底里爱人的模样。
可是,当能够明白的时候已然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些风景依旧,而人早已沧海桑田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了。
是什么让美好的愿望走着走着就变了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