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谁说过“只有见识过烟火和爱情的人,才知道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林可欣对爱情的品砸、对理想生活的憧憬都是在书本里,而她却从来没有在柴米油烟的婚姻生活中真正地体验过、享受过。
当“琼瑶事件”发酵时林可欣已然四十有加,似乎才明白自己中了琼瑶的毒有多深!
林燕妮写给金庸的文章是: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林可欣该是读了琼瑶误终生吧。
虽然后来浸泡在生活的旋涡中,难得有空闲再读闲书,但是那种根深蒂固的、植入骨髓对爱情天真的想法是始终存在的。亦或者说不能说是因为琼瑶误人观念的故事,而是缘了性情吧,因为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因为性情而产生,而结果又由选择而决定。
小时候的林可欣因为身体的原因,只能静静地呆在家里看书,从不认识字时读连环画到后来上学后的杂乱无章,什么书都读,少年文艺、莫愁、知音、故事会…….
上学时读、放学时读,吃饭时看,上厕所时看,什么内容都读,甚至于报纸、杂志中缝的广告都不放过,对于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并没有书香门第的藏书万卷,也不会有人去系统地传授什么,只要不闹腾、身体棒棒的,家长是没有空理会的,何况是三个孩子的家庭。
在这种放养式的状况下,林可欣的大哥受了一点家学的渊源,考了个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随了女朋友去了很远的女方安家落户了。
虽然林爸爸气恼,但是因为那时候的大学是分配工作的,也是非人为可以运作的,分到哪儿通常个人没有发言权,为了儿子的前途与感情幸福,只能放手。
“唉,你说我这不是给别人培养了一个儿子吗?”传统的林父每每谈到大儿子都好一阵难过,做父母的拼死拼活地生儿育女、培养成人,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老有所依、享受天伦之乐,可这隔了上千里的路,除了通讯联系,一年也就过年过节的偶尔回来个几天,跟个亲戚差不多。
“行了,可不就是亲戚么,孩子只有小的时候才跟父母亲,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难不成还跟你亲啊?”老大我是不担心的,就是这老二跟小丫头可怎么好?“周美芳暗地时叹了口气,大儿子性子温和又有出息却不在自己身边,这在身边的又不省心。
老二为人倒是义气,但是过于散漫了些,最终大学都没考上自己离开家折腾做生意去了。
林可欣的求学之路和身体捆绑在一起,一波三折,过几天就有个发热感冒的回家不上学,而且到了十岁才入了校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离家近天天走读回家,说走读也是她妈周美芳或是她爸爸林如海接与送,可是到了高中之后就需要住校了。
住校之后的林可欣成了父母心头牵肠挂肚的痛,虽说她的年龄比同年级的人大了好几岁,小学上晚了、初中因为身体又留了一级,到了高一都20岁了,可就是这个农村女孩子都可以出嫁的年龄在林可欣身上没有任何体现,她还是那个体弱的、病恹恹的姑娘。
那时候的人们也不时兴现如今的陪读模式,而且周美芳要照顾老太太,还要想着多挣点钱,眼见着二儿子到了娶妻的年纪,别人家都在市里买了商品房,他们家这几年明显地有点落了后。
林如海只能找熟人在学校里多照顾照顾林可欣,一个星期恨不得有三天都去送吃的。
及至很多年之后,林可欣刻意地不去想父亲,但还是在相似的天气想起那个下雪天父亲踩着齐膝的雪,一大早步行把衣服送到她学校的情景。白茫茫的雪,一眼望过去分不出哪里是路、哪里又是田野,可是她的父亲硬是拄着一根竹子
、走了七八里路到了她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