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白,徐州人。
他是当年随刘邦入蜀的老人。
当年随刘邦自彭城起家的子弟兵,十年征战,先打秦军,后对楚军,死剩的没有多少了。要知道刘邦打仗真的不行。
不过刘邦对大将不好,对手下的兵倒是不错。
就说这马白本来是没有名字的,但是作为刘邦起兵的老人,刘邦百败都没有离弃,刘邦便为其取名,赐官。
这马白也是个有志气的,富饶的生活并没有消磨马白的意志,反而让他能更好的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喜欢的事业。
因为秦末大环境的影响,马白没有读过书,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刘邦说要恢复文化,他立即就对文化非常感兴趣,没有书,认不得字,他就让人背给他听。当然,由于秦不让民间与下层衙门有书,诸子百家是不用想了。马白听来的也就是一些历史传说,神话传记等等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而这些个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却也让马白更加喜欢文化。
因为故事传说好听,也因为是百姓口语,他也听的懂。如果真的是百家典籍,那才是真的为难他。
不要说大字不识的马白,就是后世九年义务教育,又有多少人读不来文言文?读的下,又有多少人知道意思?
而先秦文化,由于没有纸张,书只能刻在书简上,比文言文更加难懂。说是密码也不为过。
如果不是秦朝大力约束文化知识,就是刑律人员也不许有刑律书,说不定马白根本不会对文化感兴趣。
皇上要求,自己又有感兴趣,也才有了现在侃侃而谈的马白。
不认识的人见了,还真以为这是哪家的士子。
而这似乎也是进一步证明了刘邦的识人善用之名区区白丁也可读书。反正在古代,功劳就是皇帝的。
不过哪怕马白听的是传说故事,但是故事已经足以开智了。
而且从某一角度上来说,马白一徐州人,地方民俗与蜀地完全不同,正是这些故事让他明了蜀地的风俗文化,从而成为了不是蜀人,也知蜀事的县官。
“这些事,我却不知。”田叔听了,感叹说。
“大人持大雅,不知俗务,也是正常。”马县官说。
大雅指的是贵族文化,田叔,赵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田氏的后代,所以他修的是赵国乐巨公的黄老。
不仅仅是田叔,基本上所有的贵族们都是修的自家学问。
后来那些文化传家的世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形成的。他们自小修习自家的学问,也就是马白说的大雅。
也只有马白这等没有自家文化的人才会在生活好了以后,纷纷学习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由于没人教,他们也就只能听到什么,学什么,也就是说“通(风)俗”,渐渐处理的上俗务了。
要知道古代的生活很简单,特别是保甲制下,大多数百姓一生都固定在了一方土地上,所以祭祀,也就成了他们人生的唯一大事。所以古人才说,古之大事,在戎在祀。
而祭祀本身讲的便是传说故事。当官的了解了地方上的大事,自然也就通了俗务。
“那这山,我们可去得?”田叔又问。
不管徐福是不是骗子,田叔都起了好奇心。
如果说普通白丁在生活无忧后,会向往知识,而像田叔这样的人,就会向上思考,比如延年益寿,长生什么的。少有人向下,去关心百姓的故事。甚至称百姓事为俗务。
当然,田叔寻求的不是长生不老,他求的是阳气冲天,延年益寿。作为一个下墓者,田叔是最能感受到阴气的人。
开墓下土之人,身子阴寒才是他这些年不再下墓的原因。
田叔恨的是骗子,不是有本事的人。
话说田叔与张良相识,便是他们有一次一起服用“五石散”。服用“五石散”后,他明显感受到了“阳气”,身体内部开始燥热,身子没有了阴寒,让田叔有了活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