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理想的实验路线是这样的:
视觉光信号进过预处理,预感知系统先行传输低频轮廓到大脑相应中枢。
于此同时,图像信号转换生物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视觉中枢。
大脑对光点信号有了感知,人“看到”了既定图像。
根据郭一的猜测,预感知系统传输轮廓信息的速度要比神经系统快。
等到图像信号到达大脑视觉中枢的时候,相关的外围框架都已经搭建完毕了。
这样的情况下,视觉信息的处理就快了很多。
当然,这整个过程实际发生的时候是非常快的,也就0.1秒左右。
假如预感知系统能够提前0.05秒搭建轮廓框架,这个发现就意义重大,能够解决的问题就非常之多。
但现在,预感知系统没研究透彻,原理根本不明,更别说利用设备进行模仿了,根本不可能的。
不过,现在郭一想到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模拟这个过程。
用神经系统来模拟预感知。
预感知系统不是要快吗,现在找不到快的方法,没法快,但是,可以慢呐。
同样通过神经系统传输,让轮廓先走,实景后走,这一前一后,不正可以模拟一快一慢吗?
这不就跟预想中的预感知加后处理想过完全一样了吗?
当然,这样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脑海中的影像就又多了一层时延。
不过,时延显然不是现阶段应该关注的问题,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可行性。
只要可行性得到了证明,那时延的问题完全可以慢慢解决。
有了这样的方案,郭一的思路瞬间被打开了,他详细的制定着实验的规划。
这次,他一定要让实验者的脑海中浮现既定的轮廓信号,至于时延不时延的,以后再说!
……
实验思路确定了,剩下的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实验。
安城这些天也是什么都没做,就等着郭一的召唤呢。这边实验方案一确定,第二天,安城就来了信息科技大学。
“来,安叔。”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实验。
斑斑点点形成的月牙轮廓再次映入安城的眼中。
一切看起来都好像就没什么变化,变得只有郭一。
有意识的把视觉信号分成两个阶段,一前一后,一快一慢,一轮廓一实景之后,这些纷乱复杂的视觉信号突然变得有规律多了。
虽然仍然复杂,但就像一团乱麻一样,你只要找到一个头,剩下的就游刃有余了,只是费些功夫而已。
而郭一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在捋顺这些信号的同时,一些乌七八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末端信号簇就干脆放弃,只留下主要部分就行了。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郭一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相关的操作。
……
最终,郭一梳理出来一前一后两大主要信号系,十六条根系脉冲信号,几百条茎系脉冲信号。
至于其他的细枝末节,全部被他抛弃,他现在脑子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