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有政务中心生产出来的政务人才接手,也将林峰从忙碌杂乱的政务中解脱出来,他开始将精力向军事一方转移。
当然,在行军打仗方面,他没有那个才能。也不会去做什么微操这种高难度的操作,而是全力关注领地内的粮食、武器装备、药物酒精等后勤工作。
哪里缺人就补充人手,加大产量。
事实,无论什么时代,打战打的就是后勤。
物资是否充足,能不能准时补充进前线,以及时刻补充兵员前线。这些都关系着一场战争,能不能打赢。
大明之所以后面被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给打的落花流水,就是因为汝州那一战,败的太惨了。精兵尽丧,物资全部丢失。随后又没有补充时间,物资兵员都不充足,还被催促着战场,士气自然而然很低落。
这种条件,就算是军神,也扭转不了局面,落得过战败身死的下场。
而林峰对于自己这一战的胜负,没有任何担心。
他无论在兵员补充,还是物资供应,都做到了这个时代的最好,时刻保持着士兵的旺盛士气,并且还能够将源源不断的物资以及兵员送前线。
让前线的士兵,感受到大后方源源不断支援,士气怎么可能掉落?
说句不好听的,消耗都能消耗死对手。
战争还未开打前,林峰以及手下的参谋团,就做足了消耗大量物资以及人员的准备。这人员包括前线的兵员也包括充当民夫的农民。
在这交通不便利的时代,农夫是必须要有的。
而且往往还占据整个大军的三分之二比例!
可见这个时代打战是何等的复杂与艰难。
并不是给手下的士兵一把战刀一件铠甲,就能打的。
崇祯十五年悄然过去了,时间来到了崇祯十六年正月,威海卫领主府前的一座大广场挤满了人,密密麻麻足足有十多万。
几乎有点空闲的威海卫百姓,都聚集在这大广场。
这一日,是威海卫士兵出征的日子!
虽然林峰并没有从威海卫百姓中征兵,但他仍然决定在出征之日,给予领地内的百姓强大的安全感,以及竖立军人的荣耀感以及社会地位。
明末这段时间很是古怪,明明整个北方到处都需要士兵,却偏偏士兵的地位很低下,宛若奴仆一样。
导致大明的百姓,虽然对军队畏惧如虎,却偏偏又十分鄙夷当兵的。
这种思想很危险,大明的亡国,与这种思想盛行不无关系。
林峰绝不容许这种思想在自己的领地内盛行,所以他需要在出征之日,举行一场大阅兵。
也没有搞的太复杂,毕竟条件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