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宫中的孙亮就把自己锁在寝宫里。
思考关于吴国的经济的问题。
其实吴国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由于东汉末年,各个诸侯拥兵自重,互相攻伐。
大量的流民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淮泗一线向荆州和江东迁徙。
不但增加了吴国的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经过孙权近五十年的治理,山越基本扫平,没有后方压力。与蜀国又是联盟关系,互通有无。这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
其中以纺织,造船,工商,冶炼,盐,陶瓷等等行业最为突出。
官营的纺织业的规模非常庞大,光是孙权自己的纺织作坊就高达上千个,生产的葛布,越布最为精致,盛产的“八蚕之锦。”几乎成了上层人士的标配。
当然孙权死后,这几千作坊现在都属于孙亮了。
而且吴国的工商业是三国里面最为鼎盛的,这有赖于孙权重农却不抑商。
因为长江水道的缘故,加上造船业的兴盛,水运成了商业蓬勃发展的推动器,因为水运比陆运成本低,运载量大。
吴国市面上一度出现了,萝卜,白菜,油菜,酱肉,奶酪等等一些粮谷之外的食品,其他奇珍异宝,数不胜数。百姓可供选择东西比较多,而同时期的魏国由于陆运困难繁琐,加上官员层层剥削。贸易发展远不如吴国。百姓能吃的东西就只有粟米,面食和野菜。用度上面就是简单的布匹。更谈不上其他生活用品了。
而且吴国有渔盐之利,明朝时期就这靠着盐税才支撑起九边军镇的粮饷的。
除了盐业的发达之外,冶炼业也非常发达,
周瑜曾评价江东:“煮海为盐,开山为铜。”江东当时的铜矿比较容易开采,铜矿资源丰富。有了铜就可以大量的铸币,也可以大量铸造兵器。
吴国共两个冶炼基地一个是武昌,一个是会稽。日产铁千斤,而且北方流亡之士到了吴国以后,带来灌钢法,使得吴国可以生产出钢。有了钢,兵甲武器才有更加锋利。极大提升部队战斗能力。
只要把商业发展起来,物品流通,币制改革就比较容易,而且收商税可是一笔不小的财源。
币制改革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信用问题。
建立国家信用必须有强大国家财政支撑才行。说白了就是有钱啥都好办。
这点就不得不借用天朝太宗的改革大法。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将一些战略物资,资源等,国家插手发展,不但能增加规模和产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还能稳定国家财政,不至于出现粮食暴涨,或者哪个行业萎靡,导致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