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不分,但怎么赚钱却明文规定好了:每个月基本工资六百元,再就是绩效工资,评稿分、、、、、、、八个档次,依次对应产品分值,再用分值换算成绩效。
这是这个北方城市新闻系统最公开的考评与薪酬制度,第一个月月底好记者可以拿到四千左右,而最差的记者只能拿到七八百块,差距就是压力,一个月后就有人主动辞职。
李锋芒第一个月工资收入算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头条却是全单位最多的头条奖金就拿了八百,也就是三四天左右就有个头条是他采写的。拿到工资,他给姥爷汇了两千块,填写汇款单的时候,眼眶是热的,随即给姥爷写了封信,让二位老人吃好点穿暖点。
生活的问题解决了,学习却又开始了。
李甫改的那两条稿子似乎印在了李学锋脑子里,时时提醒他的业余,于是李学锋像参加高考一样再次废寝忘食:
正常采访写稿外,李锋芒抽时间把大学新闻专业的书再次读了一遍当年旁听时断续也读过,并且做了大量笔记大量剪报,报社最不缺的就是报纸,但缺的却是学习模仿、借鉴、参考,一条条稿子写出来,编辑改的地方越来越少。很快,李锋芒的稿子就算是李甫也极少修改了,标题很多时候都是原封照搬。
又一个月后,报社打乱所有人员划分了部门,李学锋本来想去社会新闻部,但被分到热线新闻部,李甫跟他谈话说哪个岗位都重要,先历练历练吧。
热线新闻部跟河右省110、120指挥中心联动,需要24小时值班,辛苦但新闻线索多,很快成为河右晚报新的亮点。尤其是李锋芒,不怕苦不怕累,火灾现场敢随着消防员往里闯救人,抓贼过程敢伸手帮警察。
对此,李甫赞叹“有这个精神就能写出现场感好的稿子”,田禾则嘿嘿笑:“本报记者李锋芒”已经成为河右名记。
火灾现场那次是李锋芒最“露脸”的一次,他与消防员各抱着一个孩子往外跑,身后是熊熊大火的大幅照片在河右晚报头版通栏处理,标题是李甫亲自做的:拯救生命,本报记者与消防员同进退。
那是龙脊市北城区一个批发市场失火,李锋芒跟摄影记者赶到后,现场已经封锁,随后源源不断有消防车赶到。此时一辆消防车开过来,他马上跑过去,由于此前刚跟该消防中队搞过进校园宣讲安全活动,几个消防员都认识他,但按照规定不许他靠近。知道自己不能添乱,李锋芒也不能问啥,尽管已经靠近火场,但只能无奈站在一个消防栓跟前,焦急的看着这辆消防车进入火场。
火势越来越大,烟雾里,李锋芒突然发现一位消防队员抱着一个拖着一个孩子往外走,远远的看他非常吃力,俩孩子好像都昏迷了。不管不顾,李锋芒跨过警戒带就冲了过去,迅速到了跟去,热浪袭人,烟雾呛得他差点窒息,眼睛也看不清,学过的医学帮了他,赶紧微闭双眼,闭住呼吸,弯腰抱起消防员拖在地上的孩子,跟着这位消防队员急速往外冲晚报的摄影记者随即就拍了这张照片。
抱着孩子冲出火场送到救护车跟前,李锋芒觉着嗓子火烧火燎喘不上气,随即他也被送到医院呼吸道轻度烧伤,检查发现他鼻毛全部烧焦,幸亏他在大火前闭住了呼吸,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为预防感染,李锋芒住了三天医院。
在此篇报道前,李甫让了编者按,大意是说“救火需要专业知识,不能盲目,本报记者为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自己也轻伤住院,精神可嘉但不宜推崇”。说是必须这么说,但他对李锋芒是十二分的赞许,并且亲自去医院陪了他一个晚上。
至于抓贼过程敢伸手其实是伸脚,李锋芒有一次去火车站采访,伸腿揣倒了一个惯偷。
当时他就在出站口站着,跟站长谈客流量高峰的问题,突然看到两个家伙往他们这边跑,身后是几个警察在边喊边追,人群马上躲散开一条通道,就他俩在这“通道中间”没动。站长是部队转业回来的,眼疾手快上前一把就拽住跑的快的一个,李锋芒伸腿就朝后面那个踹去,但用力过猛,揣倒了那个家伙,他自己也被带倒了,胳膊被蹭掉好大一块皮。
后来在车站医务室得知,刚逮住的这俩家伙是惯偷,全国流窜作案,这一次是在火车上偷钱包被堵住,在龙脊火车站跳车下来的。
随后火车站派出所给李锋芒送了锦旗,上书:有勇有谋,记者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