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内的集英殿,已经准备妥当,殿中放满了桌子,共计二百五十九章,这里便是大宋科举的最后一站,殿试的考试场所!
吕渊省试的排名是两百五十一位,所以今日的座位号也是排后的,陈遮的名次略比吕渊高点,排在前面,而孙棐因为名次更高,故吕渊从御街的早餐铺子回来后就没见到他。
集英殿内的光线并不亮,吕渊向御榻看去,大宋天子赵顼此刻就坐在那,只不过因为隔着有点远,这位后世庙号为神宗皇帝的赵顼究竟长什么模样,他倒没有看清。
而在赵顼的身边,则是站着一人,这人是谁,吕渊不用猜都知道,除了当今天下圣眷正隆的王安石之外便再无他人了。
吕渊倒是对王安石极好奇,唐宋八大家中,后世唯有王安石跟苏轼较为人熟知,相比于苏轼仅在文学中造诣匪浅,王安石无疑是八大家中成就最高的人,二度拜相,与皇帝赵顼,君臣二人联手推动的熙宁变法,对后世的影响何止是深远二字能够形容的。
当然,影响深远,是往好处深,还是往坏处远,无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王安石的是非功过,就算千年之后都是争论不休,熙宁变法到底有没有必要,究竟是不是导致北宋末年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也亦是众说纷纭。
而在吕渊看来,变法自然是有必要的,甚至到非变不可的地步,此时的宋朝,“三冗”危机已经小觑不得,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简单点来说,就是官员太多了!国家养的官太多了!因为本官、差遣、职的体系,使得很多的官员是没有差遣可做,身上只有一个拿着俸禄的本官,有本官在身,不一定有权的现象可是比比皆是,这臃肿官职体系造成的冗官实在是宋朝尾大不掉的一个问题。
冗兵,也是差不多的问题,自太祖朝以来,大宋奉行的一直是加大力度的养兵,而防止国家内部的忧患,只要一有什么事,就招兵!饥荒,招兵!有流寇,招兵!天灾,还是招兵!如此一来兵虽然多了,但兵种的战斗力却是无法直视,再加上,频繁更换将领的政策——“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至于大宋的兵看起来很多,但却都是一群乌合之众!
冗官、冗兵造成的大量财政支出,以及每年向西夏、辽朝上贡的金银布帛,使得大宋的有了严重的冗费!冗费,也是王安石要变法以来增加国库收入的最根本原因!
大宋社会繁荣,可朝廷穷啊,国家弱啊,也才有后世“积贫积弱”的标签,而造成“积贫积弱”的原因,远不止三冗问题,“守内虚外”、土地过分的兼并等一系列的矛盾俱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变法是一定要变的,但王安石这种一股脑往前冲,不调和任何矛盾的变,吕渊却是并不赞同,这也是为何王安石变法注定是失败的原因!
就在吕渊感叹的同时,繁杂的礼节已经结束,众考生坐定后,殿试的题目也随之公布。
“朕德不类……”
“盖圣人之王天下也……”
“子大夫以谓何施而可以臻此?方今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