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姐袁群英会心一笑,带着袁初冬走出校门。
夕阳下,远处的天空上飘荡着一片火烧似的云彩,在九月下旬实属罕见。
而学校通往阳高街区的公路上,三轮车、运煤车、手扶式拖拉机等各式车辆不时经过,在公路上扬起大片尘土。
偶尔有附近的村民挎着一两篮水果,游走在公路两旁,或蹲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等待买主光临,口里不断吆喝着:“水果啊,新鲜水果,天黑前甩卖……”
沿着公路一直往东走,再穿过阳高街区……
不多时,姐弟俩来到一座厂区门口。
门口两扇大铁门半开着,铁门上漆有“阳高区农机具厂”几个朱红大字。
“到了……”
大门口并没有值班保安,堂姐袁群英带着袁初冬向里走。
里面是一片院坝,一台台打谷机被平放在院坝的地面上,工人师傅们正在进行焊接、切割和组装,不时传来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再往前是车间,车间内堆放着各类型号的钢材,还有几台大型机械,一群工人正在分头进行保养。
以目前的农村发展态势看,随着水稻的大量种植,农机具厂正是生意兴旺的时候。
过了车间,不远处是家属区。
“小姑,初冬来啦……”
刚上家属区一栋楼的二楼,堂姐袁群英就喊开了。
小姑袁小蓉闻言,笑呵呵的从厨房跑出来,腰上还裹着围裙,嘴里嚷嚷道:“哎呀,初冬来啦,来,快过来让小姑看看……”
“小姑好……”袁初冬有些腼腆,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来小姑家。
“哦呀,我们的初冬又长高啦,快进屋吃点东西……,群英你带着初冬去客厅吃点苹果,四叔也在,我先做饭……”小姑袁小蓉高兴的张罗着。
“四叔,四叔是谁?”袁初冬纳闷,不过也没有问。
“走吧……”
堂姐袁群英笑着挽起袁初冬的胳膊,将他带进客厅。
此时客厅内,一名明显学生装扮,年龄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从沙发上站起来,看向袁初冬。
“四叔,这就是初冬,我家七叔的儿子……”堂姐袁群英介绍道。
“哦,前几天就听二哥和二嫂说了……”四叔友好地给袁初冬递过来一个鲜红的苹果。
一番交谈,袁初冬才知道四叔杨宁军是姑父杨宁康的四弟,与堂姐袁群英同一时间考上阳高高中。
而今又一同在学校复读补习——堂姐袁群英在文科班,四叔杨宁军在理科班。
三人坐在客厅聊了一阵,厨房里又传来小姑袁小蓉的声音:“开饭喽……,老四你去楼下叫你哥吃饭,他在外面带着雨儿和举儿在溜风……”
说话间,小姑袁小蓉端着满满一盆菜从厨房里出来,盆里菜香四溢。
四叔杨宁军立刻起身下楼去了,堂姐袁群英则帮着小姑把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到餐桌上。
等到饭菜全部上桌,姑父杨宁康抱着一个一岁不到的婴儿走了进来,后面跟着四叔杨宁军和一个六七岁的孩童。
“初冬来啦……”姑父杨宁康热情招呼。
袁初冬连忙起身叫了一声“姑父”,然后抬头笑看着那名六七岁的孩童——表弟杨文雨。
“雨儿,叫初冬哥……”小姑袁小蓉顺手拉过孩童坐在自己身边,指着袁初冬说道。
“初冬哥哥……”孩童低低的叫了一声,脸上显现出几分羞嚇。
亲爱的初冬哥他当然记得,每次回舅舅家时,初冬哥都还抱他呢。
一岁不到的婴儿则是表弟杨文举——小姑和姑父生二胎本想要个女儿的,哪知道又生了个儿子。
只是袁初冬听父亲说,小姑就因为生了这个二胎,受了处分,连工作都丢了,现在在家闲着呢。
而且父亲还说,第二胎的杨文举身体发育不太正常,都快一岁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说不定会有缺陷,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晚餐很丰盛。
明显看得出来,小姑袁小蓉因为袁初冬的到来,是做了特意准备的。
吃完饭,小姑本想让袁初冬住在家里,第二天跟着小叔子杨宁军和侄女袁群英一起回学校。
但袁初冬今天必须要回学校上晚自习。
小姑袁小蓉看天色还早,便没有坚持,叮嘱袁初冬以后一定要经常来家里吃饭后,便将袁初冬送到了厂门口。
在门口向小姑挥挥手,袁初冬转身向学校走去……
有的时候,亲情真的是难能可贵。
在袁初冬此后的求学生涯中,小姑袁小蓉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份关怀默默流淌在心间,伴随着他一路前行。
即便是以后,无论袁初冬离开多久、走得多远,无论小姑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变迁,每当他再一次回眸时,都能真切的感受到小姑身上那份来自血脉相连的脉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