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尺蠖军,此乃弓箭军。共有一千人,其中弩手六百,弓箭手四百。
不分兵种,内穿紧身皮甲,外套搭连宽松木甲,头裹麻布缠发,不戴盔。
弩手各配两把擘张小弩,四十小矢;两把蹶张劲弩,短矢五十支。另有一臂长短卫体短剑挎在腰间。
弓箭手各配三张桑木硬弓,铁脊箭、锥箭等羽箭一人两壶,共计一百支。同样有两尺三寸短剑挂在腰间,方便近战护体。
另有床弩、重弩各一架,由南关将士负责张弛。
而这些,三殿下自然也起了名的,弩手两把手弩分别叫做“左阳”,“右晦”,脚踏劲弩叫做“斜落”,卫体短剑叫做“半极”;弓箭手的桑木硬弓名称“随发”,护体的短剑名称“无仪”;床弩叫个“压棺材”,重弩唤为“盖板儿”。
④囷角军,亦称“千乘军”。部署两千人,二百五十辆战车。
此乃三殿下为配十节而制,追春秋古战加以改造,四马一乘。
一辆战车方圆约为十三尺,独辀,两轮,长毂。横宽一尺三寸,竖短四寸的方形车舆,车厢门开在后方。
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
三殿下加以改造,轨宽减小,车辕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增多。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车有顶盖,方圆亦同战车,好似一倒扣浅方盒,如此上下相扣,战车只中留有三寸空隙,可挡流矢,也不妨碍弓戈甲士杀敌。
四匹驾马中间的两匹称“两服”,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左右的两匹称“两骖”,以坚韧之牛皮条系在车前。合称为“驷”。
马具有铜制的马衔和马笼嘴,这是御马的关键用具。马体亦有铜饰,皆是照书中所写,三殿下命人依东周而制。主要有马镳、当庐、马冠、月题、马脊背饰、马鞍饰、环、铃等。
战车外周皆是包玄铁固钢钉,只为耐久经战。并且左右车舆三殿下还特意叫人弄了三个圆钩,又叫人打造了十几箱子的铁链,这铁链也不寻常,每一环铸有尖刺角。
说是钩中挂了铁尖链,百乘战车并驱而动,定了大破敌军。此阵,三皇子唤作“云雨阵”。
殿下还说了,若是此阵上了战场,那定是车若乌云,链震似雨,好一番灿烂光景!
奈何南疆山林众多,殿下还未曾一试…
战车每车载甲士八名,从左至右按左、近左、中、近右、右排列。自前而后按三、三、二排列。
前方左右甲士持戈,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为“前左”、“前右”。
靠前居中的甲士,是驾驭战车的御者,称为“御士”,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横向居中左右甲士执弓,称为“中左”、“中右”,主射击前方敌人。
最中心佩剑甲士称为“车主”,主指挥战车移动,同时观测敌情。
最后排两位甲士称为“后左”、“后又”。执方大巨盾,配卫体短剑。盾高宽皆为一尺三寸,两盾并立,可挡战车车厢,保护后方。
故而三皇子要在城外修建万马场,主要是为了他的囷角军。三殿下的战车,他也起了名了,叫“铁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