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德国北部坐落着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汉萨自由市,我们习惯称之为汉堡。发源于捷克苏台德山南部的易北河,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曲曲折折,流经这里后向西注入北海,这里被称为德国通向世界的门户。
易北河畔的汉堡市风光秀丽,是欧洲最著名的水上城市,大大小小的桥梁遍布。美丽的阿尔斯特湖如上天赐给汉堡的一颗明珠,镶嵌在汉堡的市中心,一年四季世界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
古老的城市从来不会缺少文化的气息。
1833年5月7日,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出生在这里。
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这里辞世。
结束了小组赛的东道主联邦德国队和荷兰队在汉堡挟路相逢。
最后时刻惊险出线的荷兰队来不及庆贺,米歇尔斯带领他的队员们第二天一早就驱车来到了汉堡。
十四年前发生的一幕幕在荷兰老人脑海中不断的闪过。
那是1974年的7月7日,在联邦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球场......
46岁的米歇尔斯带领他的荷兰国家队踏进了第十届世界杯决赛的赛场,对手是东道主联邦德国队。优雅的约翰克鲁伊夫追随恩师而来,又追随恩师而去。因为有了克鲁伊夫,米歇尔斯开创了颠覆世界足坛的全攻全守战术,因为全攻全守,造就了凌厉、飘逸的飞人克鲁伊夫。除了克鲁伊夫,这支国家队还有风华正茂的内斯肯斯、伦森布林克。在克鲁伊夫的带领下,荷兰队势如破竹,连克乌拉圭、保加利亚、阿根廷、民主德国、巴西,进14球仅失1球的战绩一路杀进决赛,荷兰国内已经做好了迎接英雄凯旋的准备。
决赛的对手是联邦德国队。因为二战,仇恨的种子深深的埋藏在这一代大部分荷兰人的心中,球员范哈内亨的父亲就是在他刚刚出生几个月后,丧生于德军的炮火中。面对德国人,荷兰人极度亢奋,在慕尼黑奥林匹克球场数万球迷的注目下,荷兰人开场不到一分钟,经过连续16脚的传递,约翰克鲁伊夫带球杀入禁区,被联邦德国队后卫绊倒,主裁判果断吹罚点球,内斯肯斯一蹴而就,德国人竟连球还没有碰到,亢奋的荷兰人持续发动攻势,尽情宣泄,但他们忘了防守也是赢得比赛的关键。稳健的德国人利用了荷兰队后方的空虚通过反击两次破门,反超了比分。
1:2的比分让华丽的荷兰队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巨大失望之余,荷兰民众将不满情绪发泄给了球队,一时间民族英雄成了民族罪人。米歇尔斯赛后拒绝了荷兰足协的续约邀请,带着克鲁伊夫远走西班牙,从此远离了荷兰足球。
直至14年后的今天,对当年的那场失利已经释然的荷兰老人接受了荷兰足协的邀请重新出山,率领新一代的荷兰国家队再度踏进联邦德国的绿茵场。
看着群情激奋的球员,老帅觉得似曾相识,他叫来了路德古利特,“路德,激情永远是荷兰足球的一部分,但想赢得比赛,情绪的控制非常重要,作为队长,我想你应该知道怎么做。”
14年前令米歇尔斯刻骨铭心的那场比赛的另一个主角是时任联邦德国队队长,今天的联邦德国队主帅贝肯鲍尔,正是贝肯鲍尔的一次助攻,盖德穆勒打进了绝杀一球。
联邦德国队比荷兰队提前一天结束了小组赛,主帅贝肯鲍尔在盖尔森基兴帕克斯球场的看台上全程观看了荷兰队与爱尔兰的生死大战,亲眼目睹了荷兰队的死里逃生。
相比荷兰队出线的惊心动魄,小组赛的联邦德国队踢的顺风顺水,净胜球优势力压意大利队锁定了小组第一。但贝肯鲍尔深知,在残酷的淘汰赛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来自科隆的小个子右边锋利特巴尔斯基在对西班牙队的比赛中旧伤复发,几天来,队医紧张的检查伤势,今天上午,队医遗憾的告诉贝肯鲍尔,今天的比赛不建议利特巴尔斯基出场。小伙子一脸沮丧找到贝肯鲍尔请战。贝肯鲍尔经过慎重考虑,将利特巴尔斯基列入了替补名单,多特蒙德的米尔首发登场。
1988年6月21日,汉堡沃尔克斯巴达克球场,半决赛联邦德国队对阵荷兰队。
深着白色球衣的联邦德国队和橙色球衣的荷兰队在主裁判的带领下踏进球场。
看台上的两国球迷看台被分开。一眼望去,德国球迷的看台被白色淹没,上千面的国旗在德国球迷手中挥舞,有节奏的助威声响彻球场。荷兰球迷看台这边虽然人数少了许多。但热情奔放的荷兰球迷浩大的声势丝毫不弱于人多势众的德国球迷,欢呼声此起彼伏。
望着眼前的场面,米歇尔斯恍惚间回到了14年前。过了许久,老人皱了皱眉,将思绪拉了回来。
45岁的贝肯鲍尔稳稳地坐在教练席,目光如炬,自信满满,一如14年前的米歇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