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走西口的时间大概从明朝中期开始的,那时基本属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当时山西人口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防御。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出现了到口外发展商业和贸易的晋商人群。那么“西口”到底在哪里呢?它位于山西和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实际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第三次是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闯关东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的年青人不去闯一闯会被乡人视为没出息。为何要“闯”?因清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不准汉族迁入再一个,由于日俄实力进入东北、开发东北,需要大量劳力第三,光绪、民国时期的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逃荒至东北,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这次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人。
在抗日时期,有一次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这次的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人们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二是国民党“以水代兵”,1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例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个县市,1250万人受灾,死89万人。三是1942年的中原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他们扒火车或步行,一路西迁,逃至甘肃、青海、宁夏甚至新疆,估计人数达390万之多。
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解放军的南下,大批国民党军政人员、家属和富商逃离大陆前往台湾、、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的甚至远离欧美,人员超过300万。
建国后,还有几次大的迁移活动。
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人数为226万。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当年10万转业官兵,还有来自本省及京、津、沪、杭各城市的50万知识青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万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
二是三线建设:三线地区是指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16年当中,国家在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有1000多万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有一亿多农民工在城乡间往返。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运动。
四是出国潮,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员出国求学、务工、经商。有几百万人已经在国外定居。
所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迁移史,他为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和大团结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是踏乡记的第二部迁徙记讲述的故事,故事是从明朝洪武年间的大迁徙开始,讲述了绪氏家族从老祖奶带领三个儿子到山东定居的故事,一路上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品尝了中国的美食文化,呈现了人民的美好情操,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讲述了人间的奇闻异事,揭示了华夏的文化内涵。所选用的故事主要体现两个字“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