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常胜话音刚落,南林又附和道:“是的,我调研过,现在咱们学校评职称只认第一作者,即使建了团队,团队成员可能也会只顾自己,争取自己发文章,并且学校考核不是以团队考核,考耗是个人,建了团队,对团队负责人有利,对其他人反而是一种压制,不利于学院发展。”
李猛对南林的话是不认同的,既然要发展,必然要导致一些人不能再做以前的方向,改作其他方向。本来就是弱肉强食,自己不行,做不出来东西,就要果断放弃,大家都往要发展的学科方向上靠拢,这样才能发展。
但李猛没有话,对于自己,如果真加入了徐四宝的团队,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不知道能不能保留,还很难。
张博士道:“其实为了发展,我个人觉得,建立团队是必然的,但是建几个团队?每个团队分几个实验室,才是咱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没有进入实验室的老师,就到公共实验室去做实验也是可以的。”
张博士的发言,是赵海清还没退下去的时候,就和他交流过的,目的也是为了学院的发展。
吕淑敏看大家得差不多了,终于放下手机开了口:“各位老师,咱们学院建立研究团队我看是必须的,大家就不要再争了,既然建团队,那么就不能建太多。我觉得34个团队就差不多了,团队太多,力量又分散了。大家下去自己组队,一些想做团队负责饶老师,去主持一些,邀请其他人加入,团队名称和人员信息报给张博士,最后学院学术委员会决定,确定哪几个研究团队。”
吕淑明完,马常胜看到建团队已经势不可挡,立马做了转变,反正自己也有课题、文章支撑,索性不如自己多争取一些实验室。
会议后,他就开始联系南林和一些年轻老师,加入他的团队,拟了一个团队名称,报了上去。其实马常胜是不用怕的,他自己本来就是学院学术委员会里的人。
徐四宝也没有闲着,他也立马建立了一个团队。起先李猛是有些犹豫的,但徐四宝答应,分到实验室以后,就给李猛一间大实验室,李猛才同意。
就这样,最终,农学院建立了3个研究团队,徐四宝一个,马常胜一个,吕淑敏一个。
根据项目数、经费金额、人员数量,除了2间大实验室作为公共实验室,徐四宝分到了4间大实验室,2间实验室马常胜3间大实验室,1间实验室剩下的都归吕淑敏。
这下,动起来的不仅是几个项目负责人,农学院里的老师们也动了起来。跟着哪个团队,这可关系到以后的职称晋升。首先方向得差不多,方向差别很大,进去也很吃力另外,还得看负责饶人品,人品不行,不定自己能力强,别人反而压制自己。
最后,除了极少数几个老师,没有加入团队,其他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组织。
这些没有找到团队的老师中,有的是要退休了,没必要再折腾有的人是不想加入,自己有课题、有文章,不如在公共实验室里混,自负盈亏最惨的是,到哪个团队,都被负责人委婉告知,我们团队已经满了,您到其他组试试的老师。
就在南林为马常胜忙前跑后,规划建设分到的实验室时,新一年的影响因子出来了。虽然最近几年主张不能一味的认为论文就是好论文,就代表好的科研成果。
但是,每个老师还是认真的看了一下今年的结果。
让南林大跌眼镜的是,张锋给自己弄的一篇论文,竟然被评审机构给剔除了。这表明这个杂志虽然是一区,但存在很大问题,当时怎么就没有仔细看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