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毅对儿子的处罚,并非是肉体上的。
也应该不算是心灵上的。
不过是让小关羽去抄写春秋浙西文章。
毕竟,关家几代人也算是文人。
虽然不曾有过大官出现,但乡里私塾先生倒是常有他们关家人的身影。
西汉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而在当时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易学”和“春秋学”、“礼学”,都是经世致用之学。而且,都是以吏为师。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教。要当官就要先学习,学习好了才能当官,当官当得好了也就可以教育别人。
很多世家大族都是“世守一经”的家族。因为从春秋到两汉时期,私人著述虽然已经出现,但还不发达,教育主要还是通过口口相授的方式进行,所以大多数人是父子相传,世代相传。
当时的教育只能以这种口口相授的方式进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播技术的问题。蔡伦发明造纸,是在东汉中期。发明之后也没有马上就应用到知识传播上来,而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才使用。更多的时候,传播媒介还是竹简和绢帛,但无论竹简还是绢帛,抄写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所以仍然无法在全社会大范围应用和推广。
当然,也有些人会不远千里万里,到别的地方去求学,跟着知名人士学习。之所以要跟着别人学习,就是因为别人的学问都是口口相授的,没有著述,只能跟着他,一起生活、工作,同时学习。
比如东汉著名的世家,弘农杨氏,也就是杨修的家族。杨修的祖上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经以军功封侯,但并没有显名当世。一直到杨震的父亲杨宝,才开始学习《欧阳尚书》,但刚好碰到西汉末、王莽时期和东汉初期,所以一直隐居不出。
后来的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到最后的杨修。少传家学,一代接着一代。
除了杨家,袁氏家族更是如此。
从袁良开始学习《孟氏易》,袁良又传授给孙子袁安。袁安出仕后,曾担任司空、司徒。袁安的儿子袁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曾担任内廷重要职务侍中,没有担任过司空。但袁安的另一个儿子袁敞曾担任过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曾任司空、司徒、太尉。袁汤的儿子袁逢、袁隗也曾担任司空。
袁隗在董卓之乱前后曾任太傅,因为袁绍袁术起兵反董卓,袁氏在京城洛阳的人被族诛。袁术就是袁逢的儿子,袁绍是袁逢早死的哥哥袁成的儿子。但袁绍实际上是袁逢庶出的儿子,袁成早死无子无后,袁绍出嗣袁成为后。
所以,袁绍袁术常自称“四世三公”,就是指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实际上是四代五个人都担任过司空。
也就是说,在东汉中期开始,通过学习经学,以“通经”受征辟入朝为官,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入仕渠道。同时,社会上对这些世守一经的“高第”也越来越尊重,朝廷在选拔官员时,也越来越重视出身门第,尤其是出过三公高官的世家,尤其受到重视。因此,到东汉中后期,一些传统上的将门世家,也越来越倾向于转向文职路线。
如此培养,关毅对儿子的期许可见一斑。
历史上关羽到底是什么人呢?
关于他的家世,史书无载。东汉中后期就已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出身门第了,所以,如果谁能够追溯到某位历史名人,或者有官职,一定会留下记录。但关羽没有,说明他出身是比较低微的。杀人之后逃亡到涿郡,结交了刘备和张飞。之后就一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成为当时名将。
然而,现在看来......
所谓的出身低微,不过是世人的一种偏见。
那关毅文武双全,却不世出,方才是一种境界。
.....
待到关羽又抄了几千字的春秋后,听到里屋传来了咳嗽声。
他知道自己该烧水做饭了。
母亲过世的早,这些家务活,在关羽七岁的时候,便已经开始料理了。
很奇怪,有好好的父亲在,为什么要让小小的儿子做家务呢!
这一点,关羽的母亲在离世时,曾交代关羽:“照顾好你父亲,他不懂得如何按照俗世人的活法去生活,毕竟他是一个要做大事的人。”
大事?
父亲要做的大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