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治所说的善始善终,李弘没有想太多,在他看来不过是一个清流县令抢军功而已。
难道还能牵扯出什么大麻烦不成?
冥冥之中……
李治的心情不错,上官仪离开后,他又同李弘说了会话,左拐右拐话题竟转到了太宗皇帝身上。
“当初先皇东征高句丽,我在长安监国,与耶耶……你祖父每日书信不断,免得挂怀。且朝中大事,皆记于大内书上,每日传于辽东。只是路途遥远,书信往往不能及时送达……”说到此处,李治突然话风一转,“前些日子五郎陪着你阿娘代政,有大臣在我面前称赞你处事不惊,比去年大有长进。”
李弘回想了一下自己陪着皇后代政的那些日子,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总结自己干了啥,啥都没干?又显得有些夸张……
又听李治说起去年的事,他一听就知道指的是去年那次虎头蛇尾的监国。
这已经算是李弘摆脱不掉的黑历史了,能咋办?只能尽快将话题转移到别处。
“儿也自觉这一年多长进了不少。”
李治哑然,顿了顿笑道:“那来年就让你阿娘助你监国可好?”
李弘好奇问道:“难道阿耶明年还需继续养病吗?”
“自是不必!”皇帝意气风发地昂起头,“朕谋划明年亲征高句丽,届时兵分两路,一路由百济向北,一路由辽东向西南,定要毕其功于一役,一战而定之!”
一战而定?
李弘虽然从来没领兵打过仗,但资讯丰富的后世,各类战役的分析一应俱全,真要是指挥两军交战可能会两眼一抹黑,但讨论战略啥的……纸上谈兵,谁不会啊!
以李弘的了解,此前攻略的百济,按照其所献户籍舆图,百济分为五部,分统三十七郡,共两百余城,户约七十六万。
若非百济王族起了内讧,且军队战力比常年与大唐作战的高句丽低上许多,一战而定何其艰难。
须知如今的大唐,总共也不过四百四十余万户,百济户数是大唐的足足六分之一。
而且百济与新罗、高句丽一样,都是以农耕为主,不似游猎民族那般有个小土城就算是城池了。
蚁附攻城的方式不适合施行精兵制的大唐,苏定方攻百济时也是先围而不攻,然后等到了城内投降。
诸多坚守不降的城池,算是大唐攻打高句丽最大的难点。
高句丽西北部新城、安市、建安三座城池难以攻陷,唐军又不可能复制隋炀帝昔日指挥军队放弃粮道,只携带部分补给直奔平壤的行径。
等到补给耗尽,见到城高池深的平壤,军心已丧。
过去的历史早已证明,那可真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