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校外的书店里碰到了付艺博。
并不是出于买书的缘由来的书店,只是码字用的word文档,基础的人物设定我还是习惯手写,手写用的16K单线信纸用完了,必须要补充。
这家书店和我要来的文具店是在一层楼,用的一个柜台结账。
纸很快就买到,没有立即结账,我在书店里逛了逛。学校的图书馆只像是个仓库,我去了两回,便没有再去了,重要的书不能借出,只能在图书馆看,但我是做不到为了看书和一群准备考研的大三学长学姐们抢位置。书店的好处是,有了比较感兴趣的,可以直接买下来。
大学生了,一月的生活费只买书,还是可以买上很多本的。
我想起来第一次到书店买书的时候,很多书都想买,但是妈妈只让我买两本,当时我很快定下来一本《岳飞传》,另一本则是在《阿凡提的故事》和《儒林外史》这两本书间犹豫了许久,最后是选择了《儒林外史》,但那本《阿凡提的故事》所描写的故事内容是什么……在我看完《儒林外史》后,我仍是好奇。不过后来再到书店,我再买书,都是将那本《阿凡提的故事》纳为备选,哪一次都只是备选,买什么书,偏偏,就是不买它。
有种,一开始不选,后来也不会选的感觉。更不要说,书籍之于我,并不是必需品。我已经大半年都没有摸过实体书了。
包浆很好的纸张有多舒服?那是记不清多久以前的感觉了。
我不是一来就很喜欢看书的人,小学时寄居在奶奶家,奶奶家没有电视,我能看的就是书,那时候总是去班上同学的家里做客,就是冲着看书去的。邻近的几个村子都不远,我还好几次放学不回家就跟着一名家里有很多书的同学去她家,要把她家里的藏书都看完。
看不懂也要看,或者说看书的时候才不管看不看得懂这回事。很多句子记在脑子里,即使现在不懂,以后也会懂的,因为书就是这样的东西吧?小学时的我回答那个同学关于此事的疑问时,就是这样的一番说法。
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我是不知道的,但是不想被说不知道,我那时还保有的一点可怜的自尊让我说出了这样连自己也不甚明白,可是莫名好像很有道理,连自己也可以说服的话。
因为连我自己都被说服,那个同学也就像是认同地对我点了点头,还说,看多了书的人说的话就是不一样。
我人生中得到的第一次夸奖是因为看书,就算并不是实打实的东西,那时也由衷地感到了开心。
我忘记开心的感觉也很久,但置身在这书店的氛围内,我也能稍稍品味到那时的开心的心情。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很多事物的接受度就凌驾在我的年龄以上了。
世界上所有正在发生,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只要看的书够多就可以知道,没什么是需要大惊小怪的。
不是说存在即合理,只是存在在科学的范畴内已经被证明了就是合理的。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才出真知。
书店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书,我顺着一本书书脊往上,指尖向下用力,再拇指与食指,中指捏着一个角,将那本书拿下来,然后我翻了十数页就把书放了回去。我对作者有没有名气什么的都不是很在意,买根本不认识的作者的书,如果书很好,更会让我有种惊喜般的快感。
不是我没听说过的作者就很好,很多时候,只是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作者而已。出版了书的作者是这样,没有出版书的只是在网上连载的作者,我也是这样觉得的。
你看网络小说是根据什么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小说呢?
作者?封面?文名?简介?榜单推荐?还是评论?
这些我都不看。
我还记得我当初是怎么找的小说看,选择已完结的标签,我会从最远古的一本翻起。可能较大的网络小说网站,每天都会完结掉几十上百本的小说,这样找书是效率最低的一种了,可我那时刚上大学,还比较闲,可以这么慢慢找符合我心意的。现在倒是再不这么做了,因为动笔写小说以来,看小说的时间少了很多,这段时间还要分担部分给我的游戏,后面小说就连找都没时间找了。但写的好的作者不被人知道肯定是有的,我相信。
我买了一本封面很有插画风格的书,将书和信纸一起结账时,我又打了个暂停的手势,我的目光被角落里排着的一大版色彩斑斓的盒子吸引住了,木质拼装的飞机和坦克,我有点怀念地拿了两套,加入了我的结账清单。
我在高中的假余时间买过这种只是布置给幼儿园小朋友手工作业的玩具,就算我没有什么拼装的经验,只按照步骤来,也是可以将细小的木块拼装成和成品差不多的东西,那时,我还颇为骄傲地给拍成照片发到了企鹅空间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