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端午节,暑气渐渐上来了,万树葱茏,到处洋溢着腾腾的生机。整个五月里,只有十八这一日六合百顺,是个上上吉的好日子。太守之子王宁迎娶宰相侄女的大喜日子就定在了五月十八这一天。太守乃一州之官长一州之父母,太守之子娶亲,那是本地民众普天同庆的大事。民众同庆,只在心里嘴里念祝是不行的。首先每家每户要挑灯夜织红帛捐献上去,作为婚礼之需,织不出红帛,也可以用素帛代替,但是素帛的尺数是红帛的五倍,且每家因人数不等,定例不同。除了这些孝敬上去的礼物,还要出人力。身手强健的劳力被征调过去,修缮府宅,营造新室,等等,忙活个半个月是不在话下的。
当然,这里所有的贡奉和征调,都不会记录在官府文书里的,但执棍小吏们却如猛犬盯视羔羊盯视着他们,交不上数,是要交出半条命的。
炎阳的农户百姓们,眼见着地里的庄稼黄了,熟了,炸裂在地了,也不能去收割。女子们没日没夜地穿梭织布,织出横线,再织入竖线,经纬交错,连夜也断不了一匹布。灯油烧不起,推窗盼月亮,月光毕竟暗弱,许多女子的眼睛都快熬瞎了。
男子呢,精壮的被挑去做工,一直不得回家;羸弱的则在家渲染布匹,或是凑了布帛推送去府衙交数。大家忙着手里的事,内心焦忧,如当头的赤日灼烧,欲哭无泪。有些人家,甚至派出了儿童去田间收作。村里的孩子也知长辈的辛苦,收割了庄稼,用绳子捆好,背着瘦弱的背上,再弯腰伛偻着运回自家的场地。
崔佑是第一批被征去做工的人,他走的那天晚上,在自家的院子前后绕了三圈,又去找了董大,让他帮忙照看着筠娘。董大因着碧桃的缘故,既不用去做工,也省去了上交的红帛。母子二人得以在自家田里收割着庄稼,心下侥幸着这份福气。
且说崔佑走后,董大日日田间劳作辛苦,哪里还有时间去看顾筠娘她们。好不容易抽个空想去一趟,偏董母又催着回来,因此,对于好兄弟的托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崔佑被安排在修整太守府前街道的活上。从断裂的砖面可以看出,这段路刚修过没有几年,但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又需要修理了。这是去太守府必经之路,除了修补路面的毁坏坑洼的问题,还需要加上必要的美饰,路边的一树一花、一草一叶,都要打理精细了。
崔佑的力气大,是抱?头出力的那一个,跟在他身边,捡拾砖头土块的叫丁小井,是个比崔佑略长几岁的光棍汉,长得黝黑,小眼,爱眯着眼睛说话,空闲时喜欢抽着自制的烟袋谈论天下大事。丁小井捡满了一筐土石,直起腰来揩了把脸上的黑汗珠,对崔佑嘟哝:
哎呀,这些土石啊,肩扛手提着挖它们来,如今又肩扛手提着运它们走。不管是运来还是搬走,它们是不会在乎的。
他像自言自语,崔佑无法答话。他接着又说:崔九,你看这路,为什么偏偏太守府前的这段毁坏的特别快?
崔佑苦笑着道:宾客接踵,车马常至。
丁小井拍了崔佑的肩头,笑道:好小子,说得不错。你看,那朱红的大门紧闭,里面不知道是怎样的奢华景象呢?可惜你我来都来了,却无缘进去见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