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好,不会屈打成招的话就还有争辩的机会,那么,接下来,就是辩论大师科林的战场了,对面老大,你看我狡辩!
“搭嘎,抠图哇路!”只不过对面老大可不是这么简单就会让这些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有可能会有眼神之间的交流,然后串口供。
所以,在不进行物理审判的情况下,他们要被分开审问。
这一招,就是传中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或者损害集体的利益。
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对方的表现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为必须考量的因素。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这也就是经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饶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饶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时,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饶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只有一种可能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8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而且纳什均衡是较常发生的。
整理囚徒困境的基本博弈结构,可更清楚地分析囚徒困境。实验经济学常用这种博弈的一般形式分析各种论题。以下是实现一般形式的其中一例:
有两个参与者和一个庄家。参与者每人有一式两张卡片,各印影合作”和“背叛”。参与者各把一张卡片文字面朝下,放在庄家面前。文字面朝下排除了参与者知道对方选择的可能性。然后,庄家翻开两个参与者卡片,根据以下规则支付利益:
1一人背叛、一人合作:背叛者得5分背叛诱惑,合作者0分受骗支付。
2二人都合作:各得3分合作报酬。
3二人都背叛:各得1分背叛惩罚。
简单博弈获得的点数可以得出一些一般化的结论。
若以epain背叛诱惑,ear合作报酬,unishen背叛惩罚,ukers受骗支付,以个人选择得分而言,可得出以下不等式。
解:从5310获得以上不等式
若以整体获分而言,将得出以下不等式。
2或22
解:2350或232x1合作2人共得6分,比起互相背叛的共得2分及单独背叛的共得5分,显然合作获分比背叛高。合作在团体而言是支配性策略。
而重复博弈或重复的囚徒困境将会使参与者从注重转变成注重2。就是将使参与者脱离困境。以上理论是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侯世达创建的。
综上所述,现在的情况很明了了。
他们,会在没有任何接触的情况下进行对决。